活水得勝人:陳超弟兄 AI 自動翻譯初稿(校對中)
二十一篇沈思
- 丹尼尔·舍曼(Daniel Sherman)
- J.M. 布希(J.M. Bush)
献 词
献给我的父亲,Jerry;
他献上一生,为要将基督介绍给世界领袖。
——丹尼尔·舍曼
注 释
除非特别说明,所有圣经经文均引自英文标准译本(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尽管丹尼尔是主要作者,本书是与乔丹共同完成的作品。除非特别说明,所有第一人称表述均来自丹尼尔。
我们特别注意在提到网络或理念时将“Bitcoin”首字母大写,而在提到资产时则使用小写“bitcoin”。不过,文中可能仍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
鸣 谢
我们衷心感谢 Ahshuwah Hawthorne 在构思与编辑方面所作的宝贵贡献,这对于本项目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同样感激 Abigail Hawthorn 与 Joakim Book 在整个过程中的杰出编辑支持。
前 言
比特币与基督教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者都始于一个偏远的角落,以对当权者构成麻烦而闻名。比特币起源于密码朋克(Cypherpunk)邮件列表,在其诞生之时,因在90年代加密战争中扮演的角色而更为人知(加密战争是一系列关于加密技术使用与控制的法律和政治斗争,发生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基督教起源于犹太地区,而犹太地区因其对罗马的反抗及最近对塞琉古王朝的起义而为人所知。
两者都在沉静中开始。比特币于2009年1月以软件形式发布,但即使是那些一直在寻找数字货币的密码朋克们,大多也忽略了它。耶稣诞生于伯利恒这个小镇,却被大多数一直在寻找弥赛亚的犹太人所忽略。
两者一开始都被认为不太可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比特币被几乎所有见过它的人所否定,大多数听说过它的人都以为它几个月或几年后就会消失。类似地,基督教也被几乎所有人否定,尤其是那些看见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
比特币和基督教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比特币诞生几年内,便已在斯洛文尼亚、中国等远方国家被交易。基督死后仅一代人的时间,基督教便传播到西至西班牙、东至印度。
比特币和基督教都是大型社会运动。因此,它们回应了人类的某种需求,也许是参与者原本未曾察觉的需求。而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基督徒可以通过比特币更了解基督教;比特币持有者也能通过基督教更深入理解比特币。
在接下来的页面中,你将读到二十一篇关于这些相似之处的默想,更重要的是,这些默想与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这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理论之作,而是一场实际的探索:比特币持有者可以从基督教学到些什么。
—— 吉米.宋
序 言
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比特币(Bitcoin)。我们尚未真正看清拥有一种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将对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然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比特币,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它是什麼、以及它将成为什麼。不论是来自其他文化、传统,甚至宗教的观点,当我们愿意敞开心胸接納新思想时,我们就能更多了解比特币。即使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也可以透过基督徒如何理解比特币,而对它有新的领悟。
我们承认,《比特币福音书》(The Gospel According to Bitcoin)这个书名颇具挑衅意味。但这是有原因的。首先,请你放心,尽管“比特币可以修复这一切”(Bitcoin fixes this)在很多领域成了真理,但我们承认比特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书并不是比特币的福音。已经有许多优秀著作论述比特币对社会各层面深远的影响。也有几本书探讨法币体系在道德上的问题,并主张比特币是一种道德上更优越的货币形式。
那么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呢?这是我们试图向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s)解释耶稣福音的努力。大多数比特币相关书籍尝试从经济、社会学、哲学角度解释这一新型资产,而我们希望你在本书中读到的,是一种通过比特币这个隐喻来探索基督教信仰的思想旅程。《比特币福音书》(The Gospel According to Bitcoin)说到底,与其说是关于比特币,不如说是关于耶稣(Jesus)。但要理解我们想表达的内容,你可能需要先掌握一些关于比特币的基本概念。
如果你已经认为自己是一名比特币持有者(在我们看来,简单定义为持有比特币的人),那么这本书是为你写的。跌入“橙色药丸兔子洞”(orange-pill rabbit hole)是一种足以改变人生的经历。它会改变你对金钱的看法,并因此改变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这是一种范式的转变。然而,若你愿意思考耶稣的生命,会发现还有另一种更深的改变正等着你。这正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原因。如果你愿意敞开心胸去认识比特币的本质,我们相信你也会被比特币的特性所启发,从而更了解神是谁。即使你觉得这听起来很荒唐,我们相信你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会更了解比特币,同时也了解一些基督徒是如何看待它的。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也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用比特币来解释福音?简单的回答是:比特币是金钱,而耶稣也曾用金钱来描述神的国(Kingdom of God)。既然耶稣这样做,我们当然也可以尝试这样做。在新约福音书(Gospels)中,耶稣展现了惊人的能力,善用日常生活来解释神国的奥秘。在他讲述的许多日常题材中,“金钱”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在他所讲的三十九个比喻中,有十一则用了金钱作为比喻,来传达属神的真理。
根据许多牧师的说法,耶稣提到金钱的次数比其他任何主题都多,但这不完全准确。耶稣并不是特别强调金钱本身,而是把金钱当作一种参考点,作为听众心中可以理解的概念,用来建构他对神国的教导。在这些有关金钱的比喻中,耶稣传递了深刻的属灵真理。
比如“按才受托的比喻”(马太福音25:14–30),讲述一位主人把不同数量的钱财交托给仆人。这不只是关于金钱管理的故事,更涉及我们如何运用神所赐的恩赐与机会来荣耀祂。同样,“失钱的比喻”(路加福音15:8–10)也不只是讲找回钱财的喜悦,而是描述神为一个失丧灵魂而欢喜。“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则挑战我们思考:如何使用属世资源来建立永恒的关系。在这些比喻中,金钱成了描绘责任、价值、以及神国性质的画布。
本书受到这些比喻的启发,尝试用比特币作为一个隐喻镜头(metaphorical lens)来探索神的真理——我们相信这样的连接是有意义且恰当的。为什么?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树立了用金钱做比喻的榜样。基督徒应该善用我们周遭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神的真理。这正是耶稣为什么是如此出色的教师的原因。他使用金钱、农业、烹饪、婚礼,甚至建筑,来讲解天国的奥秘。
试想你有一个朋友是航太工程师(aerospace engineer)。他每天设计和建造喷射引擎,久而久之,他也会从这台奇妙强大的机器中看到属灵原则。他甚至可能写一本书,叫《喷射引擎福音书》(The Gospel According to a Jet Engine)。你会因此责怪他吗?你会说他是异端吗?当然不会!相反,我们应当庆贺每一种传达神真理的方式,无论它多么小众或特殊。
我们相信,比特币是一个极佳的平台,可以用来解释福音。作为作者,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也亲身走过“兔子洞”。比特币让我们看清了一些我们原本视而不见的经济现实。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金钱?”比特币拨开了财务现实的迷雾,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这种经验其实很像人经历“归向耶稣的时刻”。当一个人把生命交给神,他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就像约翰·牛顿(John Newton)在他写的诗歌《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中所唱的那样:“我前是失丧,如今被寻回;曾经瞎眼,如今能看见。”
作为作者,我们认识许多在接触比特币之后经历属灵复兴的人。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但我们确实知道很多人说他们在了解比特币之后开始祷告、去教会、重新翻开圣经。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神的渴慕,或开始了一段新的属灵旅程。为什么一个加密货币会引导人接触基督信仰?本书中的联系可以帮助你理解其中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呈上二十一篇默想。这些默想将帮助你通过比特币的视角来认识基督教信仰的真理。每一则都旨在激发思考,并带来对神性与耶稣地上使命的崭新洞见。我们建议你慢慢阅读,也许一天一篇,好好默想其中的内容。这不是一本急着读完的比特币书籍。
请注意,本书主要面向那些认同自己是比特币持有者的人。如果你不拥有比特币,或不懂“HODL”(Hold On for Dear Life,坚定持有)是什么意思,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内容陌生,但请不要放弃。我们对比特币的一些看法可能会让你吃惊。简单解释是:我们这两位作者,都是比特币的信仰者。我们真心相信,比特币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将以现在少有人能预见的方式改变世界。
我们要声明,我们相信比特币本身是“真实信号”(true signal),在货币领域中已成为明确的赢家。我们避免涉足其他加密货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 Web3 的各种主张,原因在本书中并未详细探讨。在《比特币标准》(The Bitcoin Standard)一书中,赛福丁·阿莫斯(Saifedean Ammous)深入剖析了比特币相较于其他加密货币的独特之处。我们也推荐《感谢上帝有比特币》(Thank God for Bitcoin)这本书,是乔丹(Jordan)于2020年参与编写的,内容从圣经原则出发,为比特币相较法币的道德优越性提出论证。它是基督徒想了解比特币的重要入门书籍。
你不需要是基督徒,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无论你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或持有其他信仰,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丰富你的思想,并以比特币的语言清楚呈现耶稣的信息。福音是基督教的核心信息。它是关于耶稣的故事:他降生为人、他的生命与教导、他的受死与复活、他的升天与将来再来的盼望,以及最终的世界复兴。简而言之,圣经中的福音就是神介入人类历史的故事——创造、堕落、救赎、复兴,这是神设计世界的方式,而这当中也包括你。就像比特币一样,福音是为所有人预备的,无论是否有信仰。它是关于神与人类相遇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不构成财务建议。然而,若我们可以斗胆地说,这些内容可以视为属灵建议。
在我们即将开始这段旅程之际,邀请你带着一颗敞开与愿意的心,来探索这份透过比特币语言所表达的基督信仰真理。你将获得新的见解、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也会发现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带着好奇与盼望,
丹尼尔(Daniel)与乔丹(Jordan)
第一篇默想:亲爱的比特币持有者
2002年圣诞节这天,安德鲁·“杰克”·惠特克(Andrew “Jack” Whittaker)在赢得高达3亿1490万美元的强力球(Powerball)彩票大奖后,一夕之间成为名人。消息公布后,惠特克立刻搭乘私人飞机出现在晨间脱口秀节目中,谈论他的中奖经历以及超过九位数的即时奖金。惠特克立即将一部分奖金捐给多个慈善机构,并成立了“杰克·惠特克基金会”(Jack Whittaker Foundation),为西弗吉尼亚州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食物和衣物。他自认为是在“做主的工”。¹
然而,这一切原本出于美好意图的善举,很快就走向了悲剧。惠特克原是一位勤奋的商人,却开始表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行为。他买了一辆兰博基尼(Lamborghini),并开着车在街区里往窗外撒钱。由于这些夸张的行为,他成为了盗贼的目标,曾两次被偷走车内的钱,共计74.5万美元。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两次因酒驾被捕。大西洋城的凯撒赌场(Caesars Atlantic City)因他在赌博中输掉150万美元后支票跳票而将他告上法庭。2008年,他的妻子提出离婚,经过漫长的法庭程序,直到2011年,惠特克的妻子分得了他公司大部分股份。
最糟糕的是,在他中了彩票后的几年内,他17岁的孙女布兰迪·布拉格(Brandi Bragg)被发现死亡。就在布兰迪去世前三个月,她的一位朋友也被发现死亡。两人都深陷毒瘾。2009年,布兰迪的母亲(惠特克的女儿)也在与癌症长期搏斗后,于42岁时去世。这位悲痛的父亲和前夫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ABC News)采访时说:“我几乎失去了我一生中所拥有并珍视的一切。”²
这本是好运临门,却最终变成了诅咒。回顾他中乐透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杰克懊悔地坦言:“我妻子说她希望自己当时就把彩票撕掉,我也真希望我把它撕了……我真的不喜欢我变成了什么样的人。”³
杰克·惠特克的故事,如今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例子。这说明突如其来的财富变化可能带来更多伤害,而非祝福。金钱能改变人。
认识自己是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道德锚点来安放自己。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那些即使环境变化也不动摇的根基。若没有这样的认知与预备,我们很可能像惠特克那样,当所谓“好运”突然降临时,变成自己曾经最不愿成为的样子。我们都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
在本书一开始,我们要明确声明:我们对比特币非常看好(bullish on Bitcoin)。它是一项彻底改变世界的技术。比特币最终将登上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这场草根运动将“逐渐地、然后突然地”扩展,直到整个金融格局被重塑。我们相信,比特币是一个“时机已到”的观念。
如果比特币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那么它以法币计价的价格最终将变得毫无意义。它的美元价格可能高得离谱,反而变得无关紧要。法币的设计是逐渐贬值,而比特币的设计则是逐渐升值,因此我们几乎可以预见,比特币将成为全球最纯净的资产。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像“健全货币”(sound money)这样的原则,将最终胜出。
圣经也启示我们一些未来的画面,以及我们该如何预备。在他的一封书信中,使徒彼得画出这样的图景: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彼得后书 3:9–10
彼得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末世性的宣告——关于世界终结的预言。他讲述的是最终审判之日,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交账。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充满邪恶、暴力、仇恨与战争。那神为何容许这一切发生?答案就在这节经文中:祂正在忍耐,盼望更多人悔改。彼得写这封信,是为了鼓励当时正在受逼迫的基督徒,告诉他们:审判和拯救正在临近。事情不会永远照着现在的样子发展,拯救将要来到,世界终将改变。
接下来一节经文,彼得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呢?”
——彼得后书 3:11
在谈到世界末日时,彼得没有叫人建地堡、囤积食物,而是叫人回到内心。他趁这个时刻提出一个关于品格的问题:“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呢?”换句话说,彼得是在说:你不能逃避终局的到来。既然你知道这一切终将过去,那么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那些在罗马政权压迫下受逼迫的基督徒来说,彼得的信息一定非常震撼。人在绝望中会本能地求生,只想着解决最基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底层的那些生存要素。他们会专注于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想办法找到下一顿饭。饿着肚子时,很难去思想更高的事物。但彼得却鼓励他们抬起头来。他提醒他们,苦难只是暂时的,救赎正在前方。在最终的结局中,他们将得胜。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公,终有一日会被神纠正。主的日子快来了。
作为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s),我们拥有独特而宝贵的视角,看到了幕后的真相。我们知道目前的金融体系不可持续,正被不断增长的债务压垮。历史告诉我们,全球储备货币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一百年,而货币演化的周期表明,又一次变革即将到来。我们明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是注定会贬值的,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无论是突然崩溃还是逐步衰退,这个经济体系最终都将被某种新的体系所取代。
我们希望比特币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一个人人都拥有财产权的世界,一个战争与盗窃的动机被削弱的世界;一个货币完全透明、个体拥有自主权的世界。正如Microstrategy董事长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所说:“如果我们能修复货币,我们就能解决世界上一半的问题。”⁴
如果你像我们一样相信这很可能是未来几十年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那么你就非常特别。如果你哪怕只持有少量比特币,并妥善保管,它就有可能为你和你的后代带来惊人的财富与影响力。如果法币的价值终将归零,而比特币的价格将“永远上涨”,你将承受这地。
所以,亲爱的比特币持有者,我们想问你:既然你知道现有的体系无法长久,世界正在改变,而你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那么,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第一次发现比特币时,你经历了一次剧烈的转变。你开始以新的角度理解现实。你理解到将信任寄托在一种“无需信任”的货币系统上是多么必要。这种转变如此深刻,以至于你称之为“橙色药丸时刻”(orange-pill moment),仿佛从《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苏醒,进入了真正的世界。也许比特币让你卖掉了汽车,甚至餐厅的椅子;也许你甚至考虑移居一个对比特币更友善的国家。比特币对你的影响之深,令人惊叹。你无法“看不见”你已经通过比特币所看到的一切。
但如果,就像你那次比特币觉醒一样,还有另一次更深的转变在等着你呢?一次远远超越金融层面、触及你生命各个层面的转变?如果有一个比比特币更深的“兔子洞”(rabbit hole)等着你?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告诉你:我们可以用“比特币的语言”来帮你解释这转变,会怎样?这正是这本书的目的。它想帮助你,作为一个比特币持有者,去认识基督教信仰中的神。
当你开始踏上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时,我们希望你在思考神的时候,会被一种敬畏与奇妙所吸引。我们希望你不仅在理性上理解神,也能在心灵和灵魂的层面更深地认识祂。毕竟,如果一种认知不能改变你的人生,那它又有何益处呢?
这个世界没时间让比特币使用者陷入身份危机。既然我们是“承受地土的人”,那么认识你是谁,以及你所服事的是谁,就至关重要。你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在面对对立势力时站立得稳。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能够以耐心(patience)与恒毅(perseverance)推动更美好未来的比特币使用者——为我们的儿女,和他们的子孙。我们需要教育者(educators)、投资人(investors)和企业家(entrepreneurs),毫不迟疑、毫无保留地,为全人类的益处而建设。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担忧,如果比特币脱离了属灵与伦理的根基,其改变世界的潜力将被严重浪费。我们可能会挥霍我们的财富,最终使我们的家庭与社群走向毁灭。我们不想落得像杰克・惠特克(Jack Whittaker)那样的下场。我们要成为塑造美好时代的坚强之人,而不是制造困苦时代的软弱之辈。我们愿意留下一个比我们所遇见的更美好的世界。
认识自己,认识神
“让我认识我自己,让我认识你。”(Noverim me, noverim Te)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圣奥古斯丁明白,认识自己与认识造物主是密不可分的。反过来说,要认识神,也必须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目标是转变(transformation)。当你深入理解神和祂在世界中的计划时,你也将更好地认识你自己,并明白你在祂计划中的位置。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马太福音 5:5
耶稣说,谦卑的人将承受地土。谦卑就像一个宝箱,里面藏着所有其他美德。我们这个世界迫切需要更多谦卑的人。而增长谦卑的一个绝佳方式,就是去学习那位历史上最完美活出谦卑的人:耶稣(Jesus)。
成长为谦卑的人,是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想要生存,就必须让自己的信念与现实对齐。相反,否认现实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都知道:无论你信不信,“地心引力”始终存在。你不能跳下屋顶,靠意志力变成超人。我们必须寻求真理,并在真理的规则中生活。
骄傲使人远离真理,而当我们谦卑地寻求真理时,就更接近它。科技人兼《明日价格》(The Price of Tomorrow)一书的作者杰夫·布斯(Jeff Booth)将其称为“错误修正”(error correction):也就是不断调整我们的信念,以更贴近真实世界。我们通过感官观察世界、提问、研究历史。这一切都是为了更接近真相。当我们更深地理解现实之后,我们就能与之对齐。与真理对齐,会带来和谐,也带来更好的生活、社群与社会。
“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约翰福音 10:10 下
耶稣宣称自己是丰盛生命的来源,这是一个大胆的主张,也值得我们仔细检验。比特币持有者以好奇心与逻辑思维闻名,因此不妨把你在比特币上用过的“错误修正测试”,也应用在耶稣的宣称上。将生命建构在耶稣的教导上,是否真能带来祂所承诺的丰盛生命?神邀请我们亲身去体验:“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篇 34:8)所以,我们挑战你:是否愿意尝试服下“耶稣的药丸”?正如莫菲斯(Morpheus)在《黑客帝国》中对尼欧(Neo)说的那样:“你吃下红色药丸,就能留在奇妙世界,我会让你看见兔子洞到底有多深。”
所以,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你知道当前的金融系统是不可持续的,既然你通过比特币发现了世界还未察觉的真相——那么,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如何避免步入杰克·惠特克的覆辙?你如何确保你的财富不会腐蚀你的品格,反而成为咒诅?
更进一步,如果耶稣的话是真的——如果将盼望建立在今生之外,能保护你不被财富的陷阱吞噬——那你愿意尝试看看吗?“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马可福音 8:36)会不会有一种更大的财富,在等着你?那种能培养品格、赐下使命感的财富?
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篇默想:货币人类学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马太福音 7:16
1929年,阿格妮丝·冈莎·博雅修(Agnes Gonxha Bojaxhiu)19岁时抵达印度。她成为一名天主教传教士,并在圣玛丽女子中学(St. Mary’s High School)担任教师。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特权家庭,而她的学生与周围极度贫困之间的对比令人震惊。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她忠心地在这所学校任教,并尽其所能帮助他人,同时内心不断积累对社会不公的张力。直到1946年9月10日,她经历了一次“召命中的召命”(call within a call)。阿格妮丝早已知道自己蒙召要服事他人,但那天,“耶稣对爱的渴望和对灵魂的渴望抓住了她的心,这种渴望成为她人生的驱动力。”⁵
起初对穷人和受苦者的关怀,最终转变为一生为爱而服事的热情。她后来被称为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成为全球慈善与怜悯的象征,并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在所有人身上都看见了神的形象,终身奉献于服事和尊荣印度最贫穷的人。她那一连串的慈善行动,体现了她相信“心会跟随奉献”的信念。那原本只因目睹极度贫穷而生的不安,最终发展成一项全球运动,帮助一切受伤之人,成为她生命的使命。她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拥有尊严与价值。爱是她的推动力。
在圣经中关于金钱最广为人知的经文之一,耶稣说出极其深刻的话: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马太福音 6:19-21
在这段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中,耶稣告诉我们应该把投资放在哪里。他清楚地指出,最有价值、最持久的投资,是那些存放在天国里的。天堂是一个可以储存永恒财富的“金库”。
然而,耶稣不只是在讲投资策略。他的意思更深。他在说:你把钱花在哪里,就说明你是谁。金钱揭示了你真正所爱、最投入的是什么。不管你的头脑和嘴巴怎么否认,耶稣在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真正的忠诚之所在,就去查一下你的金钱流向。
其实我们本能也知道这一点:每一次消费,都是在投资金钱与注意力。每一笔交易,哪怕只花一美元,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它塑造你在工作中白日做梦的内容、你如何度过周末、你如何排列人生优先顺序。换句话说,买那艘船的代价不仅仅是钱,还包括你的专注、精力与时间。
使徒保罗(Paul)在劝勉他的门徒提摩太(Timothy)时警告他:
“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
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
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提摩太前书 6:9–10
这段经文常常被误解。圣经并没有说“金钱是万恶之根”,而是说“贪财是万恶之根”。金钱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帮助社会超越以物易物、实现专业化的科技工具。它解决了“需求巧合问题”(coincidence of wants)。在实践上,拥有更多金钱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程度地掌控生活的能力。你可以使用这些资金购买商品与服务,也就是购买别人投入的时间与劳力。
保罗并不是在说“钱是坏的”,而是在揭露一种危机:你若执着于钱,它会扭曲你的欲望。它会改变你的倾向,使你渴望一些荒谬的事物——比如超级富豪去买镀金马桶。当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雇用杀手除掉政敌时,那种赤裸裸的毁灭就显现出来了。保罗警告我们:这一切最终会带来败坏与灭亡。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你爱钱,它会改变你,而你可能不喜欢你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你若环顾四周,看到那些说不出的罪恶、似乎无法解释的邪恶,那多半源自对金钱的贪恋。电影中常反映这一主题:人们愿意冒险一切,甚至谋杀,只为追求金钱。金钱代表权力,它是一种“意志实现工具”,让人能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世界,塑造出自己想要的现实。
哲学家詹姆斯·K·A·史密斯(James K. A. Smith)在其著作《渴望天国》(Desiring the Kingdom)中指出:“每一种教育方法背后都有一种人类观。”(Behind every pedagogy is a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换句话说:对“人是什么”的理解,决定了我们教导的方式。
就像橙子是橙树与其根系多年运作的最终果实,史密斯认为教育体系也一样:没有“偶然长出的橙子”,也没有“注定如此的成果”,而是种子与方法共同决定了结果。我们在社会表面所看到的现象——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其实都源自更深的信念系统,例如独立性、集体主义、荣誉、羞耻等观念。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货币。每一种货币系统,也都反映出一种人类观。也就是说,金钱的本质,总是从某种“我们认为人是什么”的深层理解中流露出来。
我们从1971年开始看起,因为这是“尼克松冲击”(Nixon Shock)发生的一年,美国正式将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个时间点标志着全球彻底进入法币时代(fiat period)。从此,世界各国政府和银行便可通过新贷款的方式凭空“创造”货币。在这个体系中,人们使用这些凭空产生的货币去购买稀缺商品,如房屋、汽车、教育等。这些新钱没有生产成本。一笔一百美元的贷款和一万亿美元的贷款,其创造过程几乎是一样的——只需要在键盘上多敲十下。换句话说,一万亿美元的“创造”,只不过是多了几次按键。
所以,法币体系中的货币与现实世界没有真正的连结。在这个体系中,那些拥有资产、能接触到制定货币政策者的人,可以以几乎为零的成本获得贷款;而那些没有资产的人,则必须以极高的利率来“说服”同样的实体为他们创造新贷款。
那这种体系到底传达了什么关于人的信息呢?它说明:人类生活在一个由双重标准治理的世界里。一方面,有一类“神级人类”(god-tier humans),他们制定货币规则,使得权贵与有关系的人可以通过通胀掠夺弱势群体的购买力来积累财富;另一方面,二等人类(second-class humans)只能被迫接受这些统治者制定的游戏规则,毫无还手之力。这种体系还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所有稀缺资源,包括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与产品,都可以凭一时的“心血来潮”被无限竞价。
与这个世界其他必须遵循“播种与收割”(sowing and reaping)自然规律的领域不同,法币体系让这些“超人”得以“超越”上帝设计的自然限制,仿佛成为神一般,仅凭几行无声的编码便能“说话成就现实”。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为他人而劳苦、自我牺牲的人,所得的尊严与报偿被剥夺,用来服务那极少数掌权者的利益。
那么,法币到底凭什么有价值?一部分是靠历史惯性,另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而这种缺乏,往往伴随着显性或隐性的暴力威胁。现有体系的捍卫者常说:“美元背后有军队支持。”这话没错。美国政府已将美元设为全球贸易(尤其是石油交易)的标准货币。而凡是试图脱离这一规则的国家,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本质上,所有的法币最初都曾有稀缺、客观且自由选择的锚定物,但那已经不再是现实。无论是为了打仗,还是推行不受欢迎的政策,一旦黄金等锚定物成了政府的绊脚石,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移除这个锚。
比特币是稀缺的。它由一套不可更改的规则构成,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权,都无法修改——2015至2017年的区块大小之战(block-size wars)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特币的价值并不依赖公众情绪或使用人数的多寡。无论是十个人使用它,还是一千万人使用它,它都能同样正常、安全地运作,尽管更广泛的网络使用者会提升其实用价值(utility value),进而提升其相对于法币的相对价值(relative value)。
更重要的是:比特币是“自由选择”的产物,而不是“强加给人”的东西。除了萨尔瓦多(El Salvador)在法律上将比特币定为法偿货币,强制商家接受比特币支付,或某些勒索软件使用比特币外,几乎所有的比特币交易都是出于自愿的。它的价值,源自其独特的属性,以及人们为生产它而投入的真实时间与能量。
比特币已经成为人们对抗法币贬值所造成破坏的避风港。人们在比特币中寻求庇护,并因购买力增加而获得保护与奖赏。在法币体系中,储蓄是被惩罚的;在比特币体系中,储蓄是被奖赏的。法币鼓励人们大量举债、拿未来的劳力作担保;而比特币鼓励的是在当下努力工作并积累成果。
如我们之前所说:金钱能揭示我们是谁。而比特币,作为金钱,它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类观?
比特币说:人类生活在一个客观、可靠、受规律制约的宇宙中。同一套规则既治理我们的物质世界,也治理金钱。这些规则高于人,不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也无法被人类心血来潮所废除。
比特币的安全属性,也使网络中的任何人,只要能记住种子词(seed phrase),就能在全球任何地方取用自己的资金。门槛不再是有没有银行账户、有没有固定地址,而是是否能接入网络并掌握密码学工具。比特币透过互联网与加密技术,赋予了偏远乡村居民与都市金融用户同样的权利与保护。在比特币眼中,人人平等:它不偏待穷人,也不偏待富人。
比特币也尊重人是理性的存在。它不靠暴力强迫人采用,而是以其可靠性、及时性与安全性吸引人接受它。比特币靠的是内在价值赢得人心,而非权力或恐惧。有人称之为“和平的革命”(peaceful revolution)。
比特币视人类为生活在“热力学现实”(thermodynamic reality)中的管家。它接受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稀缺性,推动一种尊重并顺应自然法则的金融系统。相较于那种凭空创造货币、毫无价值约束的体系,比特币构建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性、更加尊重个体尊严的环境。
你看到差别了吗?法币运行在人性堕落的“强者为王”(might-makes-right)逻辑上,它的背后是一种达尔文式、动物性的哲学人类观;而比特币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尊严的、提升人类地位的人类观。这种差异,与基督教对人性的看法,深深共鸣。
圣经描绘了人类神圣起源(divine origin)的图景: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又将祂自己的生命之气吹进我们里面。经文宣告我们是照着祂的形象(Imago Dei)被造,这一形象至今仍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本质。虽然因罪而受损,我们仍持续承载着这神圣的形象,将我们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根植于远远超越权力或生存的根基之上。比特币的精神(ethos)更接近这样的观点,尊重公义(fairness)、托管(stewardship)与对真理的敬重(respect for truth)等原则。
照着神的形象被造——这是对人类所作出的独特描述。圣经的另一处经文说,人被造“比天使微小一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和我都有极高的价值。神在我们身上留下了祂的印记。即使我们失败、破碎、无法完全反映神的完美性格——就像一面破裂又污秽的镜子——我们仍然带有祂的形象(Imago Dei)。
如果我们能像神那样看待生命、看待人,会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看彼此为神的形象所承载者(image bearers),我们会用爱与尊重来对待他人。暴力、毁谤、强迫将不再有立足之地。历史上,许多社会依靠“强权即真理”来维系秩序,但神的方式是一种“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方式。若缺乏对人类尊严的尊重,我们便会落入压迫之中——无论是黑帮暴力与无政府状态,还是国家监控与体制性碾压。把人的生命当作廉价之物,其最终结果就是地狱。
“神的形象”这个观念是极其有力的。它是美国种族和解运动的种子,由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领导;它是英国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终结奴隶贸易时紧紧持守的信念;它也启发了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去服事“最贫穷中的最贫穷者”。当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天生有价值的,我们就会努力缓解别人的苦难,并提升每一个人的尊严。那我们是否也应该使用一种秉持同样价值观的货币?
“神的形象”这个原则,不只影响社会,也对我们每一个人有极深的个人意义。它意味着:我们是配得尊重与荣耀的。它意味着:即使我们破碎,神仍然认为我们值得祂来追寻。它意味着:神不放弃我们,我们也不该放弃自己或他人。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神的救赎计划——如何恢复这个世界对“神的形象”完整的理解与彰显。
我们如何使用金钱,会暴露我们真正重视什么,因为金钱所到之处,就是我们心所在之处。耶稣曾说:“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 6:21)这是一则好消息,因为它说明:我们的心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你想更关心某件事,只需将你的金钱投进去就行。你若想更在乎某个群体、某个事工、某项使命——就投资在上面,你的心就会随着跟上。
不同的货币形式,也揭示人心的本质。当我们选择一种“健全货币”(sound money)——比如比特币,我们便是在宣告:真理是存在的,并且可以被认识。我们也在宣告:道德与人类尊严应当成为我们所使用的货币核心价值。当我们承认一种人类学立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极高的价值,这将影响我们如何彼此对待。它将推动我们迈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人都能被尊重、并有平等机会得以成长与繁荣的世界。
第三篇默想:比特币的目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位妇人被洪水困住。水位不断上涨,她爬上屋顶,波浪已经拍打着房屋,她祷告求神来救她。这时,一位邻居划着独木舟经过,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就一个独木舟?”她心想,“这不像是神迹。”她拒绝了,说:“不,我在等神来救我。”
洪水继续上涨,很快就淹没了她整栋房子。她站在屋顶的尖端,鞋子已经浸入水中。这时,一位女士驾驶着快艇经过并提出帮助。“快艇?太老套了。”她想,于是再次拒绝,说:“我在等神来救我。”
水越升越高,她几乎要被淹没。这时海岸警卫队(Coast Guard)驾驶直升机赶来。一位救援员从绳索下降,快速向她奔来。“海岸警卫队?太可预料了!”她心想。于是她挥手让救援员离开,高喊道:“我在等神来救我!”
不久之后,她溺水身亡,来到天堂,与神对话。她控诉神:“你为什么没有救我?”神简单地回答说:“你在说什么?我派了独木舟、快艇和直升机啊!”
你或许听过这个故事。它常被用来说明神如何透过自然手段成就祂的旨意。但也可以有另一个理解方式:神确实使用了可以救她的方法,但她拒绝了,因为她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式。她原本期待神以神迹方式介入,而神却送来了“看起来普通”的解决方案。重点是:若你不明白问题的本质(例如你就快要淹死),或不了解解决方式的本质(例如船才是救命之道),结果就会很糟。在金融领域,这个道理尤其真实。
在传统金融体系(legacy finance)中,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很难有效地存下钱。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试图帮助客户建立并保值财富,通常以收取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报酬。这些专业人士都明白需要跑赢通货膨胀,但他们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策略,常常意见不一。资产管理人和理财顾问会使用各种金融产品来试图跑赢通胀,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做法越来越依赖杠杆——也因此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只为维持过去那样的收益率。
这种现象在2022年英国金边债券市场(UK gilt market)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谓“gilts”,是英国对政府债券的称呼,被认为是低风险投资。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利率一直接近零,养老金管理者很难通过这些低风险投资为客户带来可靠回报。这迫使他们采取更高的杠杆策略,也就是所谓的“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liability-driven investment strategies)。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冒更大风险,才能维持原本从安全政府债券中获得的养老金收益。
然而,当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在2022年开始激进加息时,这一切最终崩盘。英国养老金管理者措手不及,变得资不抵债。政府不得不迅速实施救助措施,结果英镑兑美元汇率跌至历史新低。换句话说,政府把损失转嫁给了所有持有英镑的人。政府的行为意味着:所有握有英镑的民众,都在无形中承担了为养老金系统“买单”的责任。这个案例说明:传统金融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例如需要更高收益),但他们的解决方案复杂、且风险极高。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Crypto)似乎在为不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本书中,我们将“比特币(Bitcoin)”与“加密货币(crypto)”明确区分。加密货币经常承诺解决以下问题:更快的支付、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Web3 中的互联网资产所有权、以及像迷因币(meme coins)、卡通猿猴(cartoon apes)、宠物石头图片等数位资产。尽管它们提出这些承诺,但99% 的加密项目根本没有解决我们当下最核心的问题:金钱本身的问题。只有比特币能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这个问题而诞生。
金钱是价值的语言。它使我们这个物种得以超越原始的以物易物体系。它促成了分工合作,从而推动了专业化与科技发展。一个现代社会若没有金钱,不但无法繁荣,甚至难以运作。金钱是我们用来向世界传递价值观的媒介。正如英语让我现在可以将信息传达给你一样,金钱表达的是商品与服务的价值。
作为“价值的语言”,金钱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地运作。并非所有的货币都是平等造就的。举例来说,黎巴嫩镑(Lebanese pound)从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之间对美元贬值了惊人的98%。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墨西哥比索(Mexican peso)过去50年对美元的年均贬值率约为18%。换句话说,一件1969年售价100比索的商品,到今天可能要花上超过一百万比索!这些货币因无法维持价值,因此也就无法准确表达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货币是语言,那它的“词汇”变得太快、太混乱,以至于人们难以进行有效沟通。
更糟的是:即便是在这些货币贬值的同时,美元本身也在贬值!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2022年6月创下年增 9.1% 的纪录,而至今仍未稳定回归到标准的2%目标。即便将来回到目标,又是什么能保证它不会再次飙升?如果全球储备货币(即美元)都无法长期保值,那其他任何货币还有什么机会?如果金钱是价值的语言,那这门语言如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扭曲了我们彼此沟通的能力。就像一座货币版的巴别塔。
人们之所以难以完全理解比特币的独特价值主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它的目的。他们以为这只是个互联网热潮,只被罪犯使用,或者是庞氏骗局。媒体总是急着批评比特币“耗能”,却没有用同样标准去衡量其他同样耗能的产业,例如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他们到底忽略了什么?他们看不见两件事:1)我们所处的经济问题有多么严重;2)比特币如何提供一个替代的金融解决方案。他们不明白比特币的目的——这个目的早已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亲自在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中写明: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标题:财政大臣即将对银行进行第二轮纾困。)
作为比特币的创始人,无论中本聪是谁,他有权定义比特币的初衷。通过把这则新闻标题嵌入创世区块,中本聪明确地告诉世界:比特币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并替代现行的法币体系。它的设计,就是为了与这个欺骗大众的系统形成对比,并加以反对。它是对当权者错误决策却又得以纾困这种制度的“解药”。它是为了救我们脱离法币的奴役。
这句话写在金融海啸(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期间。它象征着各国政府如何选择支持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的银行精英阶层——这些人因贪婪与腐败肆意妄为,结果不仅没被关进监狱,反而由全民共同为他们买单。
金融危机极为惨烈。接下来的几年,美国大约有一千万人失去住房,将近四百万人陷入贫困。而这还只是美国的情况,全球范围的影响更是深远。这场“大衰退”几乎毁掉了所有人,除了制造它的人。银行家们为自己谋取暴利,一旦失败,就由全民为其善后。中本聪看见了这个不公,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的那句话,是对这个破碎法币系统的集结号。这是一个公开宣告: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已经出现,准备挑战现状。
比特币让任何拥有互联网的人都能安全地持有自己的财富,并不再依赖传统金融系统而进行交易。比特币让我们可以自己做自己的银行;它让我们接触到一种具有可验证、固定供应量的资产;它消除了传统银行贪婪所带来的对手风险。正如比特币支持者、MicroStrategy 董事长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所说:“比特币是为八十亿人提供财产权。”
比特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前金融系统的替代方案,它还揭露了这个系统的腐败本质。当你真正理解比特币,你就会看见现有金融体系的败坏。不可更改的货币体系,其简洁透明、人人适用的规则,揭穿了前任“法币体系”那层不透明的虚伪面纱。中本聪让比特币诞生于世,是为了展示“钱”原本可以,也应该是怎样的样子。比特币是被设计成一种可以被任何运行其代码之人审计的系统,每十分钟便重新对所有交易进行一次对账——这就是它以真理作见证的方式。
要明白比特币如何拯救我们,仅仅了解它能做什么还不够,我们必须信任它。要将信任付诸实践,一个人必须将财富和价值投入到比特币中。比特币必须被获取和持有——无论是用法币购买,或是接受比特币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支付方式。信任比特币,意味着你拥有比特币。你无法信赖一件与你无关、与你没有连接的事物。你必须真正拥有它。可以这样说:比特币“拯救”的,是那些信任它的人——在金钱层面上而言。
比特币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想保全你的资本,并完全拥有金钱的主权,你还能去哪里?加密货币(crypto)容易陷入中心化与对手风险的困境。它的重点放在“赚钱”上,却忽略了“如何创造更好的钱”。加密货币在拍打苍蝇;而比特币却正面挑战那头千磅重的大猩猩。别无选择。没有其他任何事物能真正挑战法币。
你也许觉得我们这种“唯有比特币”(nothing but Bitcoin)的立场过于傲慢,但想想那个洪水中的妇人——水已经淹到她脖子了。事实上,相信独木舟、快艇或直升机是她唯一的机会,完全是合理的。那就是她的现实。没有其他人会来救她了。
约翰福音14章6节中,耶稣说了一句最深刻的话之一: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 14:6
这句宣告对许多现代怀疑者而言,似乎太过狭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多种族、多宗教的社会里。它可能被认为是不宽容的、排他的。然而,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基督信仰始终坚持一个真理:耶稣是人类认识神的唯一道路。这个信念不是出于骄傲,也不是想排除别人,而是源自一个现实:没有别人会来救我们。
耶稣来,是为了拯救像你我这样的罪人——这就是福音最简单的表达。但要真正明白这点,我们必须了解两件事:1)我们的罪有多严重,以及其后果;2)没有任何事物,也没有其他人能救我们。
首先,我们必须像中本聪(Satoshi)看见金融体系的破碎一样,认清我们罪的深度。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当金钱的控制权掌握在人的手里时,腐败往往随之而来。掌握货币发行权的人,被激励去服务自己,而非服务他人。中央银行家可能永远不会破产或挨饿,但依靠他们货币生活的人却可能会。
同样地,罪败坏了我们,使我们与圣洁的神隔离。我们都无法达成祂的完美标准: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罗马书 3:23
这是关键,因为人类被造的目的,是要与神有关系,并反映祂的形象(创世记 1:27)。但罪扭曲了这个目的,使我们与神——那位生命与光的源头——分离。罪带来属灵的死亡,导致了我们所见一切破碎的现实;若不解决,罪最终将使我们永远与神隔绝。
或许有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会反问:“我们怎么知道罪不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概念?”但他们同样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一些事情,无论文化如何,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人都同意——虐待儿童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错的。这个判断,也适用于欺骗、偷窃、作弊等更“微小”的道德偏差。那我们该如何划分哪些行为是“普世错误”,哪些只是“文化上的不赞同”?如果我们承认确实有一些普遍错误的行为,那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自己也有罪。
有些世界观是否认或淡化罪的问题,主张人本性是良善的,或者说我们“也没比别人坏多少”。他们经常忽略我们内心的自私与恶意倾向,强调我们的缺陷是“轻微的”,不需要悔改或改变。但我们心里都知道:我们没有活出我们应有的样子。最严重的是,否认自己的罪,会让我们远离解决方案。就像没人会在不承认法币系统已经崩坏的前提下深信比特币,在基督信仰中,我们若不承认自己的深度亏缺,就无法来到神面前。
认罪是必要的步骤。认罪就是同意神对我们罪性的评判——承认我们完全贫乏,无法靠自己达成祂的标准。耶稣曾直接地说:
“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 5:31–32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属灵有病、需要医治?我们若要追求真正的解药,必须先意识到罪的严重性。
现在我们来到第二个关键:明白解决之道。在许多方面,比特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消除了“透过制造货币来犯罪”的能力。在法币体系中,少数人拥有印钞的特权,而其他人则必须为这些货币付出劳力——这是根本的不公。中本聪的解决方案,是将控制权从人手中拿走,转而托付给一个公平、开放、可验证的协议。
这个世界有许多宗教与哲学体系,但大多数都把“得救”的责任放在个体身上。它们主张:只要过道德生活,就可以得救;做善事、吟诵咒语、禁食、祷告、读心灵书籍、参与宗教仪式——种种方法,靠的是人的意志力去争取神的接纳,或者,对世俗人而言,是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不论是宗教的“自助法”,还是世俗的“提升自我”,都承认人有缺陷,却往往提出一堆教条,告诉人如何靠自己“把事情弄好”。
但请想象一下:如果央行行长突然承诺:“我们以后会有道德,不再偷偷印钞”,你会相信吗?很可能不会。因为他们印钞的动机仍在,他们最终还是会照旧行事。同样地,人类无法自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系统。这正是基督信仰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罗马书 6:23
在基督信仰中,永生是一份无法靠行为赚取的礼物。它只能被接受,被享受。正如你我都不是比特币的发明者,却能因中本聪的贡献而享受其成果;我们自己永远无法造出比特币,但他的“礼物”带来了经济自由。同样地,基督就是那艘独木舟、快艇、直升机——主动介入,把我们从“溺水的罪”中拯救出来。祂是那个外来的力量,来拯救我们脱离罪。
不过,这正是一些比特币持有者误解之处。他们可能认为:神在恐吓人类顺服,否则就会被罚下地狱;仿佛神在用恐惧强迫我们信耶稣。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事实:如果罪是真实的——而它确实是真实的——那么它自然有后果。基督信仰不是威胁,而是真实地承认:没有其他人会来救我们。我们无法自救,所以必须由别人来救我们。而这个救主,不可能是另一个同样有罪的人。于是,神人耶稣登场。
耶稣是唯一适合担任这个任务的,因为祂既完全是人,又完全是神。祂应验了古老的预言,成为无罪的、没有瑕疵的“神的羔羊”,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世人的罪。旧约以色列每天献的羊,只能暂时遮盖罪;但耶稣的献祭,一次成就,永远有效。
比特币揭露了法币的缺陷,并提出了解方。中本聪将这个方案嵌入创世区块,而它至今仍然有效。同样,耶稣揭示我们的罪,也给出终极的解决方式。祂活出完全的生命,显出罪的严重;祂将我们的罪背在身上死去,成为我们的救赎。耶稣是唯一、完全能拯救我们的人。
“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
——希伯来书 7:25
第四篇默想:像一粒芥菜种
1932 年,一位丹麦木匠奥勒·柯克·克里斯蒂安森(Ole Kirk Christiansen)创办了一家小型企业,制造木制玩具。他最初制作的是拉线小鸭和木制积木。十五年后,这家公司开始用塑料生产玩具,其中包括可互锁的小积木。到了 1958 年,他为这些积木申请了凸点与管状连接系统的专利,使得它们拼接起来既牢固又容易拆卸。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家公司迅速扩张,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商。
今天,乐高(LEGO,源自丹麦语“leg godt”,意思是“玩得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这种玩具可以在大多数美国家庭的地下室中找到。乐高不断扩展,涉足电影、电视节目、主题乐园、电子游戏以及教育产品。他们与许多全球知名品牌合作,例如星球大战(Star Wars)、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和漫威(Marvel)。而这一切,起初只是一位雕木匠希望孩子们能玩得更好的心意。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但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马太福音 13:31–32
在耶稣的一生中,他经常使用比喻来描述神的国。他在这个例子中选择了芥菜种,是因为它非常细小。一粒芥菜种比 BB 弹还小,毫不起眼,很容易被忽视。耶稣使用这粒小种子,不是因为它现在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将来能长成什么。
想象你遇到一位年轻女子,她不知道种子是什么,也不明白植物和树是如何生长的。你带她走进红木森林(Redwood Forest),站在一棵参天大树前,然后在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圆形种子告诉她:“你能想象这棵大树就是从这个小点点长出来的吗?如果我把这颗种子埋进土里,再给予它阳光和水,它会长成那样的大树。”她可能不会相信你。这是无法想象的奇迹:如此巨大的植物,竟出自如此微小的起点。但这正是耶稣比喻的重点。
当我最初读马太福音第十三章时,以为这个比喻的含义很清楚。但事实上,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解读。
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解释认为,神的国虽然起初渺小,却会扩展到全地。那棵大树象征教会影响的深远与广泛,而枝上的飞鸟象征人们在教会中找到的安息与庇护。这个看法认为耶稣的信息是:伟大的事物,常常从微小的开始。
另一种看法则指出,故事中那棵“长得过大”的芥菜树是不自然的,它象征腐败。现实中的芥菜植物通常只长成一丛大灌木,而在耶稣的比喻中,它却长成了一棵树。这种解释认为:教会原本是一个充满爱的小群体,居住在社会边缘,却在后来的历史中与政治权力结合。耶稣预言了这种变化——从君士坦丁时代起,教会开始与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各种国家体制结盟。在这种解读中,飞鸟代表的是撒但的影响,它们在教会的枝头筑巢、散布谎言与邪恶。这种观点强调:微小的事物不仅可能成长,也可能被败坏。
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判断哪种解释才是对的。我们愿意承认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张力,同时指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重要的事情往往始于卑微。只要条件合适,有着正确“基因”的小事物,也可以成长为巨大的存在。
这种低调的起点,与比特币的故事非常相似。当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表白皮书时,它显得十分不起眼,只是出现在网络的一个冷僻角落。当比特币刚诞生时,它没有任何货币价值。它就像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那座巨大园地中的一粒芥菜种,轻易被人忽略,被当作又一个技术爱好者的无聊项目。它是全新的,它很小,而且在大多数人眼中,它毫无意义。
但就像那粒芥菜种一样,比特币的核心拥有一份蓝图和一个革命性的理念。它最初从一群密码朋克(cypherpunks)中传播开来——这是一群执着的程序员,试图创造一种互联网原生货币。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扩散到早期使用者中,如今比特币已经被纳入主流财经新闻的常规内容。我们今天看到的比特币,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项目成长为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其指数式成长令人惊叹。这种成长正如那粒芥菜种——从极小开始,但绝不会一直保持微小。
我们人类常常受限于线性思维。我们以为 A 加 B 等于 C,习惯用缓慢、均衡的方式理解世界。我们往往低估指数型增长,因为那不是我们天生的思维方式。我们更倾向于“逐步累加”而非“成倍跃升”的模式。但现实中的成长——真正的成长——往往并不线性,它是混乱的、有机的,有时缓慢,有时却忽然爆发,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扩张。
现在回头看比特币,就像站在一棵巨大植物旁,惊讶于它曾是一粒种子。它的成长并非外部强加,也没有中央政府或金融机构推动它成长。它没有 CEO,没有营销团队,但凭借全球个体用户的参与与共识,人们在这粒种子中看见了潜力,并愿意给它一个成长的机会。它就这样在我们金融体系的裂缝中生根发芽,长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哥林多前书 1:27
每一段旅程都始于一个微小的起点。本文写作时,人们普遍认为比特币正处于“尴尬的青春期”:大到足以被当成潜在威胁,小到尚未被认真看待。人们不禁要问:再过几个区块奖励减半周期之后,这种看法会不会改变?
芥菜种的比喻说明,小事物终能变得重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它逐渐稳定成型。林迪效应(Lindy Effect)开始发挥作用,使它的根基越来越难以被改变。对于比特币而言,这是好事。考虑到它承载的资本体量,我们当然不希望它的底层协议轻易被修改。这一基础层极可能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化石化”。不过,比特币协议的更高层,仍将继续改变、适应。
关于比特币演化方向,人们已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担心 ETF 和矿业集中化等现象会带来僵化;有人担忧银行和国家的接纳会腐化它;有人希望阻止比特币交易违背现行法律或被用于非法用途;也有人担心链上监控将走向威权主义。随着比特币的扩张,围绕其可能用途的争论也将持续。有些人关注它可能被滥用,有些人关注它如何成为自由的工具。最终,比特币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我们是否运行节点?我们是否用它来交易?正是我们对比特币的实际参与,塑造了它的未来。
在其发人深省的随笔《荣耀的重担》(The Weight of Glory)中,C.S. 路易斯(C.S. Lewis)敦促我们认清: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善或恶的潜力。他写道:
“世上并没有普通的人。你从未与一个‘凡人’交谈过。国家、文化、艺术、文明——这些都是会死的,其寿命相较于我们的生命,不过如同蚊虫。而我们打趣、共事、结婚、冷落或剥削的,是永恒的存在——或为不堪想象的恐怖,或为永恒的荣耀。”
路易斯说,在我们里面有一种难以想象的潜能,一种内在的能力,使我们能成长、改变,并成为超越起点的存在,就像那一粒芥菜种。我们不受限于自己的出身,也不被他人的眼光与期待框定。我们注定会成为远比现在更大的存在。
然而,正如一些神学家指出,耶稣关于芥菜种的比喻中也包含腐败的隐忧。我们也必须谨慎:我们正变成谁?最终的我们,要么是美得无法想象的荣耀生命,要么是可怕到无法直视的堕落灵魂。是“永恒的荣耀”,还是“不朽的恐怖”。
重要的是要注意路易斯所采用的时间维度。他所讲的时间,并非局限在一般人类的 80 至 100 年寿命之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可能会看到美好的生命迹象;我们也能看到自私、狠毒与憎恨的痕迹。但路易斯所看的是永恒。他相信人在肉体死亡之后仍会继续存在,并且会不断地被塑造成他将要成为的样子——或是永远的生命,或是永远的死亡。
路易斯的观点是:我们每天的选择,都会逐步塑造我们未来的自己。我们正在形塑我们“百万年之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时间够长,我们最终会成为或极其荣耀、或极其可怕的存在。
要理解路易斯,我们需要明白他信奉的是“亏缺理论”(privation theory),这是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对恶的理解方式。这个理论认为: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善的败坏。既然神所造的一切本为良善,那么恶就不可能源于神。恶好比树中的腐烂,腐烂无法独立存在,没有树就没有腐烂;但树可以没有腐烂。同理,谎言是对真理的扭曲,偷窃是对正当拥有权的侵犯。恶并不是“某种实体”,而是附着在善上的一种寄生。
邪恶可以在时间中腐蚀我们。我们的视角往往受限于线性轨迹,被眼前的有形事物所吸引。我们很少去思考未来一年以外的事,更遑论十年之后。但耶稣为我们开启的是一种指数型的视角,一种成长,不仅是关于“变得更好”,而是超越我们所能想象的层次,成长为一个永恒的、荣耀的存在。那么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自己将要成为的样子?我们怎样才能不被邪恶败坏?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以弗所书 2:8
我们对自我改善的本能,往往是制定一个计划并开始执行——无论是要克服一个坏习惯,还是要解决怒气问题。虽然采取行动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记住:真正的性格转变,最终是神所赐的恩典,不是我们单靠努力可以达成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责任。我们仍要努力成长,因为我们将来要为自己的行为交账。
“我也为此劳苦,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
——歌罗西书 1:29
保罗在这里总结了一个深刻的张力——人的努力与神的主权之间的恒久张力。他解释说,他虽然辛勤工作,但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那在他里面运作的大能。他指的是圣灵,住在一切信靠耶稣的人里面。圣灵教导、光照、并赋予信徒能力,去完成神的旨意。正是祂塑造我们,使我们成为 C.S. 路易斯所说的“永恒的荣耀”。
若我们离开圣灵的引导,任凭自己,我们的选择必将逐步带领我们走向自私与破裂。很多时候这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觉。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在做对的事,实际上却正在走向败坏的路。
“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箴言 14:12
这正是圣经给出的警告,它把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听从神的呼召,转回归向祂。我们必须操练悔改的生活。
“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
——希伯来书 3:15
神邀请我们成为比我们自己今天所能想象的还要伟大的存在。正如比特币源于一个卑微的起点,我们也不该低估神能在我们生命中以及透过我们所做成的工作,只要时间够长。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改变,也关乎我们对他人的影响。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交托给祂。
透过耶稣,我们能成为超乎想象的荣耀生命。祂的光、祂的公义与良善,将在我们身上显明,叫这个世界难以明白。祂的能力洁净我们,使我们脱离罪的刑罚、权势与辖制。耶稣的爱在我们生命中,使我们开始做出那些带来喜乐与盼望的事,带给我们周围的人祝福。我们在努力,但其实是神在我们里面动工。这份转变从今生开始,却持续进入永恒。
“这个世界尚未看见,当一个人完全并全然奉献给神时,神将会在他身上、为他、透过他、在他里面所成就的事。”
——亨利·瓦利(Henry Varley)对慕迪(D.L. Moody)说的话
第五篇默想 :已然与未然
几年前,我经历了一段异常严重的焦虑期,这并不是因为个人生活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对世界局势的极度担忧。我为那些远远超出我控制范围的宏观事件感到焦虑。我读到中国对香港的蚕食,看到自己国家内部那些看起来疯狂的政治决策。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缺乏理性。我担心人类正走向一个反乌托邦式的噩梦,真理、自由与繁荣都将被碾碎。我为社交媒体上所呈现的“丑角世界”(clown world)感到痛苦。我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感到绝望。我害怕一个全面极权社会的降临,这使我失去了盼望。
也许我的大脑在“灾难化思维”。我焦虑到彻夜难眠,而那些事情根本不在我的掌控之中。我的信仰仍然坚定——我信靠耶稣,相信他终将再来,审判万事。然而,在当下现实中,我却看不到多少希望。有时,那种压力几乎让我无法承受。这种挥之不去的不安感,在我心中缠绕了整整一年多。直到我发现了比特币。
认识比特币的过程,就像脑中的迷雾被拨开。我开始把它视为对抗中心化权力增长的一场“反革命”。比特币揭示了一个事实:腐败的金钱体系正是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核心。而它也提供了解方:一种不可腐化、稀缺、人人可用的货币系统。比特币带给了我希望——一个新的愿景,那就是我们不必屈服于一个黑暗、受限的未来。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类互动的民主化和去中心化。乐观开始重新占据我的内心。
在接触比特币之后,我的行动也从担忧转向了行动。我开始更深入地学习比特币,支持它,为获取这种固定供给的资产而努力工作。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但比特币带给我一种平安。
知道自己拥有所有将存在比特币中某一百分比的事实,这会带来一种安全感。知道你的比特币永远不会贬值,知道你自己掌握着访问权限,这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财务主权。你可以与任何接受比特币的人自由交易,不会遭遇交易中断。你甚至可以把私钥记在脑中,随时离开所在国家,把财富带走。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像它这样。比特币将控制权交到使用者手中,也将权力从那些靠操纵货币体系控制他人的人手中夺走。
在一个流行的《黑客帝国》(Matrix)迷因里,Neo 问墨菲斯(Morpheus):“你是想告诉我,我有一天可以用比特币换上百万美元吗?”墨菲斯表情凝重地回答:“不,Neo,我是要告诉你,等你准备好时,你将不再需要这样做。”
许多人相信,比特币不断增长并最终取得主导地位是不可避免的。终极目标是“比特币化极致”(hyper-bitcoinization)——这个词用来描述一个全世界广泛采用比特币的时代,要么比特币已经成为全球储备资产,要么政府货币被比特币所取代或依附其价值。虽然没人能准确预测这个未来会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到来,但许多投资比特币的人正是受这个异象所驱动,他们坚持长期持有。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比特币爱好者通常设想两种可能的发展情境:在一种情境中,一个比特币可能成为持有者的代际财富来源。人们凭借这份资产,拥有前所未有的财务自由与繁荣,有能力购买最顶级的住宅、企业、奢侈品等,只因为他们投资并长期持有了这种纯粹的资产。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比特币价值远超预期,使他们能在变革后的世界中,过着如同王族般的影响力生活。
另一种情境则较为灰暗,法币体系崩溃,社会秩序瓦解。在这种局面中,比特币成为你和家人身处混乱中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可以参考 Lionel Shriver 的小说《曼迪布尔家族》(The Mandibles),书中描绘了美国货币体系崩溃后社会全面崩坏的画面。Shriver 细致描写了政府瓦解、社会秩序崩塌、家庭关系断裂,最终整个文明功能停止。虽然那是小说,但现实中,已有多个高通胀国家出现类似现象。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未来永远不会成真,但若真如此,比特币或许就是你保存财富、重新开始的途径。
真正的未来很可能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事实上,这个故事正在世界各地悄然上演。人们不再愿意将财富储存在贬值的货币中,于是将资产转移到更稳定的货币体系中。看看黎巴嫩、阿根廷、委内瑞拉,这些国家的人都在设法换取更强的货币,比如美元或比特币,以保住购买力。有些人甚至逃离本国,试图在其他地方重新开始。但强势货币国家也不能幸免。就连美国,也有许多人努力减少手中的美元持有比例,转向股票或房地产等抗通胀资产。
无论比特币最终成为的是极大财富的通道,还是危机中的避风港,它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比特币可能是个人可以持有的最关键的货币资产之一。尽管未来走向未知,“极致比特币化”的路径也无法预测,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除非发生不可预见的“黑天鹅事件”,否则随着法币逐渐贬值,比特币大概率还会持续升值。
于是我们来到了现在的处境。我们期待有一天,那些不起眼的比特币定投与美元成本平均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将带来巨大回报。但最奇妙的是:比特币所带来的,远不只是未来可能变得富有的机会。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最大的收益还在未来,但仅仅是相信这一点,就已经对我们的现今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你目前在比特币积累的路上走到哪里,理解比特币本身就已经改变了你当下的生活。即使你手中持有的比特币在法币计价下是持平,甚至为负,只要你做过研究,比特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你的思维模式。
首先,理解比特币帮助我们降低“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它促使我们愿意推迟当前的满足,为将来更大的回报而储蓄。基督徒理财导师、畅销书作家戴夫·拉姆齐(Dave Ramsey)常说:“现在活得像别人不能活的样子,日后你才能活得像别人不能活的样子。”拉姆齐鼓励人们节俭生活、远离债务、积累储蓄。讽刺的是,截至目前,他还没有理解到,比特币其实鼓励的正是他所倡导的行为。因为比特币持有者相信他们的储蓄未来会升值,他们会更加谨慎,不去购买今天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已然与未然”(already and not yet)这一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圣经中随处可见。尽管圣经中并没有用这四个字直接表达,但在关于神的应许上,这一张力贯穿始终。意思是说,那些尚未完全实现的属灵祝福,已经在当下带来了真实的改变。单是知道神的应许,就足以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以下是几个例子:
神的国(The Kingdom of God):耶稣常说“神的国近了”,但他也教导说,神的国尚未在完全意义上降临。换句话说,神的国是一个“现在”真实存在、却“将来”才完全成就的国度。
救恩(Salvation):信靠基督的人现在就已经得救,但圣经也说救恩是将来要实现的事件。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已经从罪的刑罚中被救赎(过去),我们每天正被圣灵从罪的权势中拯救(现在),有一天我们将被从罪的存在中彻底解脱(未来)。
儿子的名分(Adoption):信徒已经领受了儿子的灵,但圣经也说我们仍在等候那完全的领养。圣灵就像是一份定金,如同买房前支付的预付款。我们还未完全拥有那栋房子,但它已经属于我们。
医治(Healing):耶稣在地上传道时医治了许多病人,作为神国临在的记号。而将来有一天,耶稣将医治一切疾病,亲自擦去我们每一滴眼泪。
复活(Resurrection):基督的复活不只是信徒力量的源头,也是将来我们复活的前奏。我们盼望有一天也要像他一样从死里复活。
成圣(Sanctification):信徒已经在基督里被分别为圣,归给神,但效法基督、活出圣洁的过程仍在继续,直到我们见到主的那一日。
圣灵的内住(Indwelling of the Holy Spirit):圣灵如今已经住在信徒心中,但这种内住只是未来更大祝福的前奏。圣灵那更新万有的工作,最终将在来世完全成就。
这些应许既为信徒带来今天的真实转变,也赐下未来得以成就的盼望。这正如比特币持有者对“极致比特币化”的期待——即便它尚未完全到来,他们已经因为这份信念而经历了改变人生的转变。
当我第一次购买比特币并将它转入冷钱包时,我感到振奋又欢喜。我知道:这笔比特币已经是我的了。我感到兴奋——没有对手方风险,这种感觉令人振奋。受到 Michael Taylor 的启发,我在办公室的书桌上放了一艘帆船模型,那种古典的探险船,象征着我离开旧有熟悉的金融海岸,航向开放未知的海洋。我知道,当我保管好我的比特币,我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握了自己的未来。
那时比特币为我带来了什么?我并没有变得更富有。事实上,由于漫长的熊市,我有好几个月处于亏损状态。但比特币带给我的是希望。我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那种“我是文化与政府机器里一颗小齿轮”的感觉开始消退。我开始设想自己可以如何为他人带来益处。一些旧日的梦想重新浮现,比如收养孤儿,或者为全球贫困人口带来实际帮助。我甚至开始想象:我们如何用比特币资助非营利组织,并在世上传递善意。
比特币还带来其他深远影响。许多比特币持有者谈到他们的时间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延迟满足,因为相信将来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思维模式常常也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更重视营养、更规律锻炼。因为坚信自己的财务状况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显著改善,他们培养出自律的生活方式,好让自己届时能够真正享受成果。
法币体系让许多人彻底放弃了拥有住房或积累财富的希望。因为知道自己的钱会持续贬值,人们转而采取短期主义思维。但比特币却相反。它恢复了人们对未来的盼望,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保证:你今天持有的东西,将来会更有价值。这种价值的转变促使人们规划长远,并保持乐观。
比特币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比特币持有者相信它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他们设想:比特币能帮助国家摆脱贫困,挑战现代新殖民主义。通过将价值储存从土地等易被剥夺的资产转向无法被夺取的数字资产,比特币甚至可能削弱战争的诱因。因此,比特币持有者通常是你能遇到的最乐观的一群人。即使他们尚未看到资产净值的显著提升,他们依然因为比特币的潜力而充满热情。他们或许是因财富而入场,却因那和平革命的愿景而留下。
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带来这样的转变,甚至在希望完全实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改变?答案是:那些与基督同行的人每天都在经历这种事。在耶稣里,我们拥有永生的盼望——那是在天堂里与神共度永恒的应许。然而,永生并不只是未来的承诺,它是一个现在就已开始的现实。基督徒如今就活在永恒生命里,因为他们认识耶稣,享受着盼望所带来的喜乐,也感受到圣灵——神的灵——如今住在他们里面所带来的安慰。这种生命的果子是明显的: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 5:22–23)。世上没有任何其他事物可以与之相比。
最终,我从焦虑到盼望的转变教会了我一件事:真正的安全感,并不单单来自比特币或任何财务资产的价值。起初,我的恐惧源于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某些不可控的力量能够胜过神的主权。但比特币让我想起一个事实:基督仍然掌权,超越一切地上的制度。真正带给我盼望的,并不是在一个残酷世界中拥有财富的可能性,而是它让我重新想起: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全部。神正在幕后工作,为那些爱他的人预备一切,使万事互相效力(罗马书 8:28)。
财富本身并不会自动带来盼望。正如摩西宁愿与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愿暂时享受埃及的罪中之乐(希伯来书 11:25),因为他仰望一个更持久的产业。我也必须学会:我的盼望扎根于神永恒的应许之中,而不是这个世界政治风浪的变化。比特币也许为今生提供了一线盼望,但福音带来的是远超金钱的永恒产业。在基督里,我们找到一个有意义的未来,也找到一种深刻的平安与喜乐——无论我们的财务状况如何,只要我们认识祂,就已拥有一切。
第六篇默想:撒种与收割的自由
在加拉太书的结尾,保罗写给加拉太众教会的一段话,第一次读到时(我是 Jordan)让我大为震撼,尤其是在我成为比特币持有者之后: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加拉太书 6:7
撒种与收割是农业的基本原则,但保罗所讲的远不止于此。他接着说我们必须“行善”,并指出,透过行善与正直的行为,我们将收获美善的回报。保罗强调,神将“撒种与收割”的原则精巧地编织在现实世界的结构中,否认它等同于戏弄神。神不会被人轻看——你我所撒的种,终将收割它的结果。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宣告。在反复默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观念并不仅出现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书信中,保罗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中也有类似的教导:
“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因为神不偏待人。”
——罗马书 2:6,11
保罗指出,人们的行为与神将施行的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他把这项原则根植于神的品格之中,特别是祂的不偏不倚。神不会偏袒任何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藉由自己的选择改变未来。换句话说,“因果律”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则之一。你无法靠投机取巧获得健康的身体,也无法在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们所收的,就是我们所种的。
有趣的是,圣经中在旧约与新约多次将“撒种与收割”的原则应用于金钱领域。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若有一个人戴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污秽衣服也进去;你们就看重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说:‘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雅各书 2:1–4
雅各(James)指出人心中天然有种倾向,会因为富人或有权者可能带来的利益而优待他们,而轻视穷人或弱势者。但他劝勉我们要活出神的品格,不可偏待人,而是平等对待贫富。
“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公义审判你的邻舍。”
——利未记 19:15
神也知道,这种偏待人的心若蔓延到司法体系中,后果将更严重。富人并不在法律之上,若他们犯错,就不该被金钱赎出。神要求的是——无论施审者或受审者贫富如何,都必须公平审判。在神的国度中,强权不是正义。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经济地位,在执行正义时都不应被纳入考虑。
试想,偏心待人带来怎样的后果?这种行为其实是对神与祂所创造之人秩序的谎言。神按祂的形象造人,而这种“神的形象”在每个人身上是平等的,并优先于所有后天的身份标签。公义意味着,惩罚应当与罪行相称,奖赏也应对应顺服的行为——无论当事人的种族、阶级或其他任何身份为何。
当我们从“撒种与收割”的角度来看待公义时,可能会联想到“业力”(karma)这个概念。业力是指: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衡量每个人的行为,并对应地下判。这就像 Savage Garden 歌词中所唱的那句:“我相信业力,你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回报。”
圣经中的“撒种与收割”观念与此相似,却也深具差异。圣经讲的公义不是由一种冷漠、无人格的力量执行,而是由一位有位格的审判者——神亲自施行。祂的审判不只看表面行为,还要衡量动机。神洞察人心,祂的时间尺度远超我们想象。这个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恶人未受惩罚、善人也未得赏赐——因为故事尚未结束,而神的公义终将在祂完美的时机显明。
在利未记 19:36 中,神对祂的子民谈到“公道的法码与量器”的重要性。在古代,人们去市场买卖谷物、鸡只等货物时,会使用天平来称重,也会将金银货币按既定标准的砝码来衡量。这些砝码和度量工具的目的是:向交易双方传递准确、公正的信息——不论是衡量商品,或是金钱本身。但若有商人想谋取私利,他就可能调整天平,使称重偏向自己,让顾客吃亏。
“诡诈的天平,为耶和华所憎恶;公平的法码,为他所喜悦。”
——箴言 11:1
神憎恶谎言与偷窃,不容轻视这种欺诈行为。注意经文用词的强烈程度!在希伯来文中,“憎恶”这个词常用于描述极恶之事,比如拜偶像、献婴为祭等“污秽大罪”——是神要彻底从以色列除去的行为。
而现在,圣经作者竟将“调包天平、使交易偏向自己”列入此类罪行中!与此相反,公平的法码是神所喜悦的。因为祂本性就是公义的,真理是祂本质的一部分。正如圣经所说:“神绝不能说谎”(希伯来书 6:18)。当人以正直诚信行事,就彰显了神的性情,神因此大得喜悦。
这件事对神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它对人群的影响:信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根基,而一切破坏信任的行为,都会危及整个社会结构。在今日,我们早已超越以物易物的时代,进入以“法币”(fiat currency)为主的货币系统。货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决了“欲望不一致”的问题,成为全球通用的交换媒介。它让人无需互相需要彼此的产品,就能完成交易。鉴于全世界一半的交易都牵涉货币,那么金钱的公正性与可信度就至关重要。
那比特币与这一切有什么关系?比特币的建立,正是基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一前提。若要从比特币中收获收益,你必须先投入稀缺资源:时间、精力与人力。比特币的系统不允许人任意绕过“撒种与收割”的法则。它被设计为尊重并保护个体的完整性,允许任何人运行节点、自己验证交易,从而摆脱对第三方的依赖。
中本聪(Satoshi)设计比特币,是为了让它与自然秩序及创造界中固有的限制保持一致。这与法币体系恰好形成鲜明对比。法币系统藐视这些原则,它将货币创造的控制权交给人类,否认“撒种与收割”的自然律,使政府与央行能轻易地、毫不费力地扩大货币供应。借此,法币体系赋予这些机构类似神的能力,让他们几乎可以毫无约束地操控经济命脉。
然而问题在于——人若自封为神,终将失败。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这个原本旨在稳定银行体系的机构,却主持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种人定胜天的掌控欲,就像一条鱼说:“我要挣脱水的束缚,奔向陆地自由!”它拼命游动,跃出水面,落在岸边,才惊觉自己完全误解了“自由”的意义。真正的自由,并非毫无界限,而是顺服符合本性、对的界限。(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将在后续默想中进一步探讨。)
人类若舍弃黄金、白银、比特币等“健全货币”所施加的限制,转而使用由人掌控的货币,或许在短期内显得合理,但后果却是:少数人可以创造别人必须用劳动换来的货币,并借此操控他人。货币原本是用来建立互信与爱的基础工具。当我们遵守自然律时,社会便能繁荣。若我们的货币是健全的、不可操纵的,人类也将兴旺。当我们行善,就是在尊荣神、也祝福他人——而我们终将收获回报。简单总结:唯有遵行神的法则,生命才会兴盛。
不过,事情不止于此。虽然我们在神的律下活得最好,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我们都没有完全守住神的律法。我们都曾在天平那端加上自己的砝码。我们都曾说谎、偷窃、欺骗,只为自己占些便宜。圣经所说的那些“可憎之事”,不仅是别人犯的罪——我们也是同样的罪人!
如今,我们不只是要面对自己种下恶果所结出的苦果,更必须面对圣经的严厉宣告:那一切“可憎之事”都必被消灭。我们若主张正义,就不能否认——那正义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没有人能逃脱。圣经说:
“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去行的,就被咒诅。”
——加拉太书 3:10
因为我们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去完全遵行神的标准,我们就被定在律法的咒诅之下,注定灭亡。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画下句点——这正是福音进入之处。在说明我们都活在咒诅之下之后,圣经继续说: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
——加拉太书 3:13 上
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个惊人的翻转。按“撒种与收割”的原则,耶稣本应收获的尽是良善的果子。他从未犯罪——一次都没有。他带来喜乐与盼望,活得完全诚实,从未说谎。然而,所有这些善行却引向十字架上最痛苦的刑罚与死亡,正如圣经所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拉太书 3:13 下)
耶稣没有得到他应得的,这是有原因的:他是为了拯救我们,代替我们受那律法的咒诅。“赎”意味着买回来,意味着释放与救援。感谢神,祂暂停了撒种与收割的自然律,让耶稣收割我们所种下的咒诅,来换取我们的自由!
这正是福音的核心所在。“撒种与收割”的律法是常态,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我们工作才领薪;我们经营关系、付出爱心,才收获友情。这一切都合情合理,却也让我们陷入困境。因为一旦我们犯错,后果随之而来——我们可能会被解雇、被朋友疏远。
然而,神的国度中,有一个比“撒种与收割”更高的律法:恩典。就像飞机靠着“空气动力学的法则”飞起来一样,恩典可以胜过自然律的重力。
在 C.S. 路易斯的作品《狮子、女巫和魔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以下有剧透):亚斯兰(Aslan)在被白女巫杀死后复活。孩子们满脸困惑地问亚斯兰为何能从死里复活: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苏珊问。
“意思是,”亚斯兰说,“虽然女巫知道那古老的魔法,但她并不知道还有更深的魔法(deeper magic)。她所知道的,只是自时间开始以来的律法;但若她能再往前回望,在时间尚未开始的寂静与黑暗中,她就会读到另一个咒语。她就会知道:当一个无辜者愿意为叛徒而死时,那石桌将破裂,死亡也要开始倒退。”¹⁸
恩典的法则是一种“更深的魔法”,一种比自然律更强的力量。它不是靠行为交换,而是出于关系,就像父亲与孩子的关系。父亲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表现得完美,而是因为孩子是他所爱的。这种爱,不是靠努力换来的,也不是靠失败可以断绝的。它是一种深到无法被“撒种与收割”所左右的关系。
比特币尊重自然律。与法币不同,它遵循“撒种与收割”的逻辑。法币根植于操控与操纵,是人类对现实的扭曲仿制。比特币虽然能够保值、改善世界,但它仍无法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比特币可以奖赏你,但它不会爱你;而你若忘记私钥,它也不会怜悯你。
正如律法带我们归向基督(加拉太书 3:24),比特币也可以成为引导我们走向真正救主的导师,而不是终点。在基督里,我们找到的是恩典的律法:那不变的爱与联结——一种与神之间、存到永远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所在。
第七篇默想:我们都有责任
在 2021 年迈阿密举办的 Bitcoin‘21 比特币大会上,戴着牛仔帽的资深比特币 OG Jimmy Song 说出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让台下数千名观众都愣住了。当时他正在一个关于货币伦理的座谈会上发言。此前,其他嘉宾都清楚阐述了比特币在道德层面的优势,引来观众连番欢呼,大家都深信比特币在道义上高于法币。然而就在这时,Jimmy 突然翻转话题,说道:
“我们是有罪的。当我们自己扩张货币供应时,就在道德上站在了偷窃的位置。我们不只是从其他美元持有者那里偷窃,我们还在从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人身上偷窃。”
掌声忽然变得尴尬。观众显得茫然无措。简短的掌声后,讨论继续进行。但在场每一个人都能看出,Jimmy 的话语重重地震撼了听众。
Jimmy 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当货币供应扩张时,系统中的美元数量增加,但用于争夺商品与资源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这意味着如果商品与资源的供给增长赶不上货币的增长,价格就会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主流叙事通常会将通胀归咎于各种因素,比如供应链中断、工资上涨,甚至有时候还怪到 Beyoncé 的头上。¹⁹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却曾用一针见血的话语指出通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它只可能由货币供应增长快于产出增长所引起。”²⁰
换句话说,通胀的主要罪魁就是货币供应增加。只要货币增速超过了商品与服务的增速,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那么是谁在增加货币供应?主要是央行。政府通过央行来“启动经济引擎”或“注入流动性”,以此刺激经济。理论上,更多的货币注入市场后,人们会更愿意花钱与消费。消费拉动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必须增加生产,从而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刺激”。
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货币注入,常常会引发一连串负面且意料之外的后果。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过度印钞将导致通胀,而他也将其称为“没有立法的税收”。与传统税收不同,政府并未明言要征收,却借由货币贬值隐性地抽走了人民的购买力。这种看不见的掠夺,许多人视其为一种偷窃行为。
通胀侵蚀了所有使用该货币的人的购买力。那么,这种侵蚀有多严重呢?美国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设定的目标通胀率是 2%,但美联储主席至今没有给出清楚的理由说明为何是这个数字。而近年通胀实际接近甚至超过两位数,显然早已远远超过了目标值。²¹
作为比特币使用者,我们常常会把矛头指向中央银行(central banks),单方面指责他们。他们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劫贫济富,用穷人的财富来资助富人。然而,在西方民主国家的现实中,这样的行为并不只是中央银行在做。我们自己也对货币供应的扩张负有责任。你或许会问,**我们怎么会有责任?**答案是:通过债务。
当今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本质上是信用(credit);当信用扩张时,就会创造出新的美元。例如,当你申请贷款,比如房贷(mortgage)时,你就增加了系统中美元的总量。
假设你今天申请一笔房贷,银行通常会借给你这套房屋购价的大约 80%。但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银行的准备金中其实并没有这笔钱。相反,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创造”这笔资金,然后将你欠下的金额记录为其资产(asset),列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凭借借贷行为“从无中生有”地创造货币,而不需通过生产商品或服务来赚取这笔钱。(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卖方的银行是另一家机构,那么放贷的银行必须用准备金来支付这笔净流出金额。)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你决定购买一套价值 50 万美元的房子,自己拿出 10 万美元作为首付。为了支付剩下的 40 万美元,你向银行申请了一笔房贷。然而,这家银行的准备金中并没有这 40 万美元。它的实际做法是将这笔 40 万美元的贷款记入账本中作为一项新的资产。这个过程就向经济体中注入了 40 万美元的新创造货币,增加了流通中美元的总供应量。
许多人忽略的是,当你申请贷款的同时,其实也在稀释别人的购买力。你通过借贷扩张了货币供应,相当于从其他货币使用者的口袋中悄悄拿走了一点购买力。这就是 Jimmy Song 所说的意思:这是在把公共池子里的资源转移到自己账户中。
由于你拥有了房地产这种硬资产,在美元贬值时,你的房产价格上涨,自己获得了收益。与此同时,那些靠现金生活、租房为生的人则在变得越来越穷。这是一种由货币贬值推动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资产持有者越来越富,靠工资生活的人越来越穷。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坎提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靠近货币源头的人总是先得利。
你曾贷款买房吗?如果是这样,那你其实已经参与了这个过程,或许你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利用杠杆贷款去购买资产(如房地产、股票,甚至是比特币)时,我们无意间也在推动整个货币体系的膨胀,而代价往往是由社会上其他人,尤其是贫穷者所承担。举债本质上就是在扩张货币供应,这会带动物价上涨。然而,如果我们选择不使用杠杆,就很可能眼睁睁看着资产价格节节攀升,自己却被远远甩在后头,永远买不起。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比矛盾的现象:若你不借贷、不投资,就可能永远买不起资产;若你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不得不加入这个伤害他人的系统。这是一种无解的悖论。
重点在于:在这个破碎的法币系统中,唯一能“出人头地”的方式,就是以他人为代价。你要么参与其中、靠借贷登上高位;要么选择退出、就此被抛在后头。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不想沦为别人收割的韭菜,就必须主动出击——反过来去收割他人。
我们当然希望事情不是这样。就拿创业者来说,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应当因此获得回报,他们往往也能同时带动他人致富。但在现代西方世界,我们最有才华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多地投身于金融和投机性行业,而不是参与生产和实质性的企业。银行业的主导地位,正如它们在城市天际线中那一幢幢高楼所象征的,正好说明了这种转变。结果是:许多最聪明的人不再选择创业,而是靠高杠杆交易谋生,逃避了真实的建设与创新,从而减少了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在货币扩张的层面,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同谋。没错,央行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他们是以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美元的规模在操纵整个体系。这种行为导致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在 2010 年为 Ron Paul 的总统竞选背书时,主张彻底废除美联储,称其为“癌症”。
然而,尽管央行确实制造了巨大伤害,我们自己其实也在推动这个体系继续运行。换句话说: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基督教的世界观正是如此描述我们的人性:一方面,我们是我们灵魂仇敌——魔鬼——的受害者。他掳掠我们,透过我们的罪使我们为奴。他是个活跃的敌人,想尽办法要欺骗我们、摧毁我们。最重要的是,他想用各种分心的方式,拦阻我们看见唯一的解决之道。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
——哥林多后书 4:4
撒但是我们的敌人。他恨耶稣,也正在积极阻止福音的传播。我们是他精心布置的计谋之下的受害者。或许,没有什么比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那首圣诗《坚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中对撒但力量的描述更为清晰。在罕见地承认撒但强大的基督教文学中,路德这样写道:
“古时仇敌仍在,设法害我身;
恶计权势极大,残暴无比忍;
地上无人能敌。”
魔鬼是人类强大的仇敌。我们若轻忽他,就等于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路德的诗句提醒我们,我们极其需要神的怜悯与大能来抵挡这位敌人。若无神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靠自己站立得住。
毫无疑问,撒但对世上邪恶的存在负有责任。但这责任不仅仅在他,我们自己也甘愿参与了无数的罪行。我们不仅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罗马书 3:23
我们的良心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曾有意伤害他人。我们都说过、做过、想过那些在神眼中为恶、也伤害了他人的事。因为这些,我们都必须负起责任。
当我们说谎、欺骗,或在爱与自私之间选择后者时,我们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破碎世界的构成,不论是我们如何对待配偶、孩子、父母,或是朋友。我们常常说出、做出自己也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可能因为愤怒而瞬间爆发,或因自卑而贬低别人。这一切的态度与行为,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深处流露出来,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败坏的。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马太福音 15:19
我们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有一个活跃的敌人正在伤害我们,使我们成为他阴谋的受害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自己所犯的罪、以及对他人的加害行为负责任。这种罪扩散到我们周围,就像杂草侵占了花园。而我们常常不拔除这些罪,反而任由它们滋长,甚至暗地里为它们浇水施肥。我们是有责任的——但感恩的是,这不是终局。
1984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 A. Hayek)曾表达他对政府与央行控制货币所造成破坏的忧虑。他说:
“我不认为我们还能再次拥有一种良好的货币,除非我们将其从政府手中夺回。但我们不可能通过武力夺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某种‘狡猾而迂回的方式’引入某种他们无法阻止的货币。”
许多人认为比特币正是那种“狡猾而迂回的方式”,是哈耶克所期待的,将货币与国家分离的工具。央行无法阻止比特币,而照我们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比特币甚至有可能让央行走向淘汰。将来有一天,耶稣将以王者之姿回来审判罪恶,恢复堕落前的大地。我们将不再落入撒但的圈套,而是在神、自然、自我与他人之间,享有完美的自由与和谐。
马丁·路德在《坚固保障》的第三节中,捕捉了这种盼望:“他已定了结局,一言便将其杀戮。” 神有能力完全倾覆撒但及其作为——而那日终将来临。在那之前,撒但仍会躁动不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结局已定。他将不顾一切拼命挣扎,直到被彻底审判的那一刻。
比特币揭示了法币体系的极大不义。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不需要靠剥削他人才能前进;我们不需要杀人或被杀。我们可以选择完全退出法币体系,进入比特币的世界。比特币赋予我们与“杠杆交易”相似的收益潜力,但不需要冒借贷带来的风险。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可以不同生活的道路。
同样地,基督也赐下力量,叫我们可以活出不同的人生。借着圣灵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脱离罪的辖制。我们在基督里成了新造的人,祂呼召我们靠着圣灵而行,不再顺从老我与罪性(加拉太书 5:16)。圣灵不但使我们知罪,也赐我们能力去行义,邀请我们让祂引导我们的生命。我们只需愿意降服。
我们都有责任。我们不仅共同制造了这个破碎的全球金融体系,也破坏了自己的人生。好消息是,就像比特币如今对任何有网络连接的人都开放,耶稣也随时预备好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辖制。
祂离我们,比你想象得还要近。
第八篇默想:千年监狱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人打赌说他能驯服一群野生羚羊。大家都笑他,因为这种羚羊出了名地警觉,从未被驯化过。人们问他:他怎么可能抓住并控制它们?
他开始在一片空地中央设立一个喂食架。起初,羚羊完全不敢靠近。终于有一只勇敢的小鹿走向喂食架,开始吃草。渐渐地,这吸引了更多羚羊,它们对喂食架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放松。
那人随后在喂食架旁放了两根木桩。羚羊虽然紧张,但最终还是来了。那人用篱笆把两根木桩连了起来。只要喂食还在,羚羊还是会来。它们并不觉得有威胁,因为喂食架仍然四面开放。
然而,那人继续他的计划,加上第三根木桩,并接上一段篱笆。接着是第四根、第五根……每次羚羊都会小心翼翼地靠近,吃几口后又跑掉。终于,喂食架几乎被篱笆完全围住,只留下一个小入口。某天,就像往常一样,羚羊走进篱笆去吃草,一转身才发现自己被困了。入口的门关上了,已无处可逃。经过长期的耐心等待,这人最终成功地困住了野性十足的羚羊。
就像那些被诱入牢笼的羚羊,我们也正面临着被掌控货币使用权的势力所俘虏的危险。许多人将央行数位货币(CBDC)视为法币政府的最终手段。CBDC 是一种不再需要银行中介、由央行直接向人民发放的货币形式。
CBDC 使政府和中央计划者可以控制你买什么、何时买。它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功能(价值储存、交换媒介、记账单位),更像是一张可编程的礼品卡。控制这项货币的人可以阻止你订机票,或购买他们认为不适当的书籍。他们可以限制你购买的食品种类、设定货币的有效期限,甚至对不同群体施加不同的利率,鼓励一些人储蓄,另一些人花钱。CBDC 是对货币所有权的根本威胁,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于监管者和政府手中,从而摧毁了自由。
法律很重要。社会无法在没有共识和法律约束下运作。但 CBDC 绕过正当程序,破坏了权力制衡。正所谓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
几年前,我听了一档播客,采访一位 2018 年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士。他回忆自己在深圳闯红灯,没几秒钟就收到一条短信通知他违法。原来是 AI 人脸识别系统立刻识别出他,并在他违规后立刻发出通知并开出罚单。更令人震惊的是,罚款直接从他的微信账户中扣除——没有他的同意,也没有任何司法程序,他的钱就这样没了。
微信是中国主要的支付平台之一,截至目前,超过 78% 的中国公民使用微信进行通讯或数位支付。深圳政府与本地运营商合作,让罚款尽可能高效。一旦违法,立即付款。
这正是中国社会信用系统下的类 CBDC 系统体现。它会根据金融历史、犯罪记录、社交媒体行为、人际关系等,评估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分。这个系统旨在鼓励“良好行为”,惩戒“不良行为”。从 2018 年故事发生至今,它已全面扩展到全国。
信用分高的人享有贷款便利、手续加速、政府项目优待;而信用低的人可能被禁止出行、限制教育、丧失工作机会。只是因为多次闯红灯,你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惩罚。更糟糕的是,这个系统对异议者极为残酷。一旦你试图反抗,它就会立刻反击。
如今,已有超过十亿人生活在这样的体系中。要想象它扩展到其他国家,并不是危言耸听。截至 2023 年,已有超过一百个国家正在研究、开发或试运行 CBDC,其中已有 11 个国家正式推出。
不过,并非所有 CBDC 推行都成功。例如尼日利亚的 eNaira 就是一例失败。eNaira 于 2021 年 10 月推出,旨在提升金融包容性、改善汇款与无银行账户者的金融服务。然而,在实施取款限制以推动 CBDC 使用时,全国爆发抗议,原因是对中央银行的深度不信任。推出两年后,eNaira 的采用率仅为 0.5%,而加密货币在该国的采用率却达到了 47%。
越来越清楚的是:CBDC 只有在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下,才可能被推行。除了政府之外,几乎没人真正需要它。但政府仍然不停推进计划。在法币体制下,政府可以透过赤字支出从人民手中掠夺财富,无需加税或发行公债。这也让他们能够随意花钱,甚至用来资助操纵媒体、误导民意,让人民相信集权是“为民主”“反恐”“反洗钱”所必须的。但其实,这些只是“围栏上的木桩”,一步步将人民套牢。
随着监控科技与 AI 日益进步,一个全国性 CBDC 社会信用体系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中央计划者也许认为这理想至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彻头彻尾的反乌托邦噩梦。比特币支持者马修·克拉特(Matthew Kratter)称这类未来为:“千年数位监狱”。
在《主权个人》(The Sovereign Individual)一书的序言中,投资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指出,AI 与加密货币代表了两种世界走向的极端。他写道:
“人工智能有望解决经济学家所谓的‘计算难题’,理论上可让整个经济实现中央管控。中共偏爱 AI 并非巧合。相对地,强加密技术提供一个去中心、个体自由的世界。如果说 AI 是共产主义的工具,那加密货币就是自由主义的武器。未来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但我们今天的行动,将决定结局。”
比特币正是对抗 AI 监控与财务极权的利器。它无需许可、无法审查。它也能透过抑制通胀来制衡政府滥用货币权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推广比特币是为了我们自身和子孙的自由。
虽然我们无法读心,但我们推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s)的提出者是一些出于善意的政治人物,他们相信增强中央控制力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很可能认为,拥有更大的权力可以减少腐败并推动经济平等。然而,无论其动机如何,我们坚定地认为:CBDCs 是当今对人类繁荣构成的最重大威胁之一。如果我们今天不采取正确的行动,这样的未来就可能成为现实。
CBDCs 是一个风险,许多辖区已经在积极采取行动予以反对。在美国(US),已有数个州禁止实施 CBDC。没有人希望永远被困住。然而,还有一个更加严重且更为阴险的危险正等待着我们。
永恒的监狱
“通往地狱最安全的道路,是那条缓缓下滑的坡道——脚下柔软、毫无转折,没有里程碑,也没有路标。”
——C.S. 路易斯,《魔鬼家书》
讨论“千年监狱”,我们无法回避一个更加严肃的现实:地狱(Hell)。这话题令人不安,却不能忽略。圣经提到地狱,是为了警醒我们:它是真正与神永远隔绝的结局。它被称为“第二次的死”(启示录 20:14–15),是“永远的火”(马太福音 25:41),也是“痛苦不息的地方”(路加福音 16:23)。最令人心碎的是,它是一个“离开主面”的地方(帖撒罗尼迦后书 1:9),远离一切良善、光明与生命的源头。
最可怕的莫过于:你可能毫无察觉地走向地狱。C.S. 路易斯指出,地狱的路是缓慢而温和的,一点点滑入。马太福音第 25 章中,耶稣讲了三个比喻,都指出义人与恶人的分离。那些为主而活、准备好迎见主的人得以进入天国;那些自私怠惰、不为他人付出的人则被拒绝。他们往往很惊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进去。这正说明,通往地狱的路很安静、很日常。
圣经将地狱描述为一个因罪而受永远惩罚的地方。“罪”这个词起源于射箭术语,意思是“未中靶心”——未能达到既定目标或标准。神创造人类有一个神圣的目的:要活出一个反映耶稣生命的样式,而耶稣正是那位完美达到神标准的人。当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时,我们就未能履行自己的目的,同时因冒犯神、伤害他人而加剧这个世界的破碎。罪的最终后果是死亡,包括身体的死亡与属灵的死亡。罪最严重的问题本质上在于:人与神的隔离——也就是与生命源头的分离。而脱离生命的状态,就是死亡。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罗马书 6:23
请注意这段经文中的金融隐喻:“工价”一词。罪是行为,而其结果是死亡。就像金钱是工作的报酬一样,死亡就是罪的代价。死亡的形式有许多种。它始于你品格的腐蚀。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正处在某种滑坡之上。一项妥协带来下一项妥协,一句谎言催生另一句谎言。那些没有被制止的苦毒思想慢慢扎根、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这种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缓慢的死亡——是逐渐地,然后突然地发生的。
摊位上的食物乍看之下十分诱人。你只是隐约感觉哪里不对。然后,你看见了那些栅栏柱子。你的良心开始试图提醒你。你的忧虑逐渐加深,但你把它从脑海中赶走——那禁果实在太诱人了。你越是压抑良心,它就越变得安静。但最终,那一天终将到来——伪装彻底结束。大门被关闭,而你再也找不到出路。
最终,那些选择拒绝顺服基督的人,将在地狱中面对与祂永远的隔离。我还要补充一点,许多人口里承认耶稣,却在行为上表现得仿佛并不认识祂。在《马太福音》第 25 章的一个比喻中,耶稣警告说,当祂将象征性的绵羊与山羊分开时,将有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要发生。绵羊是那些跟随他们牧人的人。正如比喻所说,他们是那些关心他人需要、活出耶稣生命方式的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服事了耶稣自己。
另一方面,山羊则是那些极端独立、拒绝跟随牧人的人。他们忽视他人、利用他人。那么,这样的罪最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呢?耶稣有一天会对他们说——
“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马太福音 25:41
辨别我们是“绵羊”还是“山羊”并不容易。我们可能以为自己行得正,但俗话说,“通往地狱的路常由好意铺成。”我们需要一个外在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我们太容易自欺。
我们感恩比特币揭示了法币体系的腐败,为我们开出一条脱离掌控的路。它是一面真理的明镜。遇见耶稣,也是一种启示。他的圣洁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污秽。虽然痛苦,但却有力量带来转化。它带我们走向认罪与悔改。
神不会让我们停留在破碎中。祂接纳我们的软弱,并以基督的完全来代替。虽然我们自己无法完美,但神透过耶稣看我们为义。惩罚转嫁到了耶稣身上。祂为我们舍命,使我们得生命。这称为“代赎”(Substitutionary Atonement)——一个神圣的交换,使我们得着赦免与新生。比特币或许能让我们逃离未来的监控与奴役,但我们最深的需要,是从地狱中得救。
只有耶稣胜过了地狱,唯有在祂里面,我们才能得着永生。
第九篇默想:真正的人类自由
1995 年,研究人员希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和马克·莱珀(Mark Lepper)通过一项著名的“果酱研究”引发热议。该研究探讨了选择数量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购买行为。他们在加州一家杂货店进行实验,在不同的日子轮流展示不同数量的果酱品种。有一天,他们展示了 24 种果酱;另一天,他们只展示了 6 种。
结果出人意料:面对 24 种果酱的顾客中,只有 3% 最终购买了果酱;而面对 6 种果酱的顾客中,约有 30% 进行了购买。这种选择减少带来的十倍增长颠覆了人们对“选择越多越好”的常识,也揭示了“决策过载”的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说明了太多选择会使人难以决策、甚至放弃购买,还发现当选择较少时,顾客的满意度更高。事实证明,在做出真正令人满意的决定时,“少”有时确实“多”。选择过多会让我们焦虑,反而限制了自由。
无限自由的陷阱
前一篇默想讨论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所带来的暴政与奴役的危险,而本篇默想将聚焦另一个极端:无限制的自由不仅无法实现,反而具有毁灭性。我们不主张“越自由越幸福”,反而想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无限制的选择,而是在于对某些事物的彻底委身。
畅销书《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作者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指出,当代文化对自由的追求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僵化规范。那时社会为工作、家庭与宗教规定了严格角色。60 与 70 年代的文化动荡进一步推动了个人主义的发展,提倡更大的个人自主与自我表达。
布鲁克斯认为,如今这种“顶峰个人主义”已发展到极致,反而导致人们普遍感到迷失与孤独。自由脱离了目标,产生了“伪希望”与“伪幸福”。他提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就要逆流而行,与重要的事业和人际关系重新连接。
“你可能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是一句谎言。你不可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你不可能成为电影明星,也不可能成为职业运动员,更不大可能成为宇航员。这类话不仅是糟糕的建议,还是危险的建议,因为它们最终带来的是失望与自卑。一个充实的生命的关键是:找到你被造出来要做的那件事,并全心全意去做。”³¹
在比特币社群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比特币与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有很深的联系。“自由至上主义者”(freedom maximalists)这类词语很常见,像罗恩·保罗(Ron Paul)这样的人物备受推崇。不过初来乍到的人可能不知道,这种“自由”背后,其实需要极强的责任感。
以罗恩·保罗为例,虽然他是自由意志主义的象征人物之一,但他同时也认同宪政主义。他主张的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的放任,而是重申根本原则。他相信,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秩序与优先次序的坚守。
比特币的约束
比特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自由交易。一个美国人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障碍地与一个日本人交易,无需任何中介机构。比特币也使真正的财富所有权成为可能:你可以用脑子记住私钥,或者将财富保存在小小的硬件设备里,不需要信任银行等第三方。但有趣的是,这种自由恰恰是建立在比特币的严格限制之上的。
比特币之所以是比特币,正是因为它那不可动摇的属性。如果没有“2100 万枚供应上限”,比特币就不再是比特币。这一“硬上限”是完全僵化的,有人甚至称之为“不可变的”。在货币史上,完全固定的供应,是一个划时代的想法。
想象一下,如果比特币没有硬上限,要么能通过升级更改,要么本身就设定了通胀机制,那比特币的独特之处就荡然无存。
2024年6月20日,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戴尔电脑创办人)在 X 平台上发文说:“稀缺创造价值。”稀缺会影响供需的平衡。当一种产品稀少却需求旺盛时,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来获得它。稀缺迫使企业和个人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设定优先次序。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必须将努力、金钱和时间投入到我们认为最有价值和效用的事物上。不仅如此,稀缺还激发竞争与效率。消费者为有限的产品竞争,而生产者则竞争谁能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稀缺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资源有限的世界中的自然机制。
比特币通过其 2100 万枚的总量上限来确保稀缺性,但它还包含其他关键的限制机制。例如,其发行机制受到“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的调控,这一概念最初由亚当·贝克(Adam Back)在 Hashcash 中提出,后来被整合进比特币系统中。此外,中本聪(Satoshi)在代码中加入了一个巧妙的机制:难度调整(difficulty adjustment)。该调整每 2016 个区块进行一次(大约每两周),起到调节新区块发行速度的作用。
当算力(hash rate)上升、区块被过快挖出时,系统就会提高挖矿难度,从而降低发行速度;相反,如果算力下降、区块产生过慢,系统则会降低难度,以维持新区块产生的稳定节奏——大约每 10 分钟一个区块。这个巧妙的调整机制确保了比特币网络在区块生成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另一个关键的限制是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最初,每个区块被限定为 1 兆字节。区块大小在 2015 年至 2017 年间成为争议焦点,这场争论被称为“区块大小之争”(The Blocksize Wars)。在这段时间里,形成了两派对立的阵营。“扩容派”(big blockers)主张扩大区块大小,以便每个区块能容纳更多交易;而“保守派”(small blockers)则坚持维持较小的区块大小,以保障去中心化的特性,确保普通人仍然有能力运行完整节点(full node)。最终,大多数节点运营者选择维持较小的区块,同时采纳了“隔离见证”(SegWit, Segregated Witness)技术,以优化区块空间,并为第二层解决方案(layer two solutions)铺路。与此同时,“扩容派”则另起炉灶,创建了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将区块大小提升至 8 兆字节。然而,在用户采用率和价格增长方面,比特币现金始终难以追上比特币。截至撰写本文时,其市值仅为比特币的约 0.5%。
比特币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它所坚持的极端限制。与许多奉行“快速行动,打破常规”心态的加密货币不同,比特币始终保持着刻意的保守态度。与以太坊(Ethereum)不同,比特币永远不会试图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而挑战物理法则。³²看似矛盾的是,正是比特币这种对内在限制的坚持,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顺从,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货币”(freedom money)。比特币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坚定不移地遵循如下原则:
每 10 分钟出块
小额交易处理量
这些原则确保了比特币的可靠性,并为其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只要这些特性不被改变,比特币未来几十年的发行速度都可以被完全预测。比特币的恒定性,成为对当今法币体系的一种清新对比——后者的政策和利率常常变化莫测。
我们甘心选择的限制
人生的许多方面都受到我们所立下承诺的深刻影响。例如,在婚姻中,你承诺无条件地去爱一个人直到死亡将你们分离。当你最初决定结婚时,在某种程度上,你是在踏入未知之境。你无法预知你的配偶在十年、二十年或四十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哲学家L.A.保罗(L.A. Paul)将这类改变人生的选择称为“吸血鬼决定”(vampire decision)——一种你在事前无法完全预见其后果的决定,而一旦做出,就无法回头。
“吸血鬼决定”是一种你必须在不了解其全部后果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而且一旦做出,它将无法撤销。你不仅无法回头,还会被它从根本上改变。在他的著作《转化性经验》(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中,保罗解释道:关于是否成为吸血鬼(假设可以在无害的前提下实现),人们无法做出完全知情的决定,因为在你“跨过鸿沟”之前,你根本无法知道成为吸血鬼是怎样的体验;而一旦你成了吸血鬼,就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自己。³³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吸血鬼决定”。在你真正成为父母之前,你根本无法预知自己将如何应对——突然之间,有一个小生命完全依赖你来生存。做父母所要求的,比你原先所能想象的要多得多。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无数的个人偏好,只为确保你的孩子被妥善照顾。这是一种彻底的“降服”。你会在深夜因孩子的哭声而醒来;你可能会暂时或永久放弃你的工作;当他们长大一些后,你会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只为与他们一同创造新的爱好。养育孩子是一种不断向更高承诺屈服的过程;若没有这种愿意舍己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功为人父母的。
约束并不是限制,它们反而能赋予力量。一个人若立下了激进的承诺——无论是对一段关系还是一种技艺——都会被深深地转化,从而孕育出真正的自由、喜乐与美善。正如交通规则为大多数人提供安全保障一样,某些约束正因其带来秩序与稳定,才赋予人们更大的自由。
两种自由
作家兼牧师提姆·凯勒(Tim Keller)指出,自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世俗的“消极自由”,也就是免于约束的自由——只要不伤害他人,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这种自由被称为“消极”的,是因为它意味着从障碍中解放出来。从许多方面来说,这是典型的自由意志主义式的自由观。
而第二种自由是基督所赐予的:真正的自由。这不仅仅是从某些东西中得到释放,更是朝向某个目标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只是让人变得无拘无束——尽管它确实包括了脱离罪的自由——它更是对我们欲望的一种转化。基督赐给我们一种新的能力,让我们既渴望、又能够追求真正对我们最有益的事物,使我们的内心与真正满足的源泉对齐。
“自由是否就是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不是。自由是完全渴望我被造来做的事……我们之所以被奴役,是因为我们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完全渴望我们真正需要的事物。”
——提姆·凯勒(Tim Keller)
正如鱼儿在水中比在沙发上更自由一样,我们必须学会辨别哪些欲望是真正释放我们的,哪些反而奴役我们。凯勒指出,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毫无限制地追求任何欲望,而是在于欲望本身的转变——这种转变使我们走入一个能够真正茁壮成长的环境。
“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免受外部控制或限制。然而凯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没有主人,因为我们总是会被某些事物所辖制。总有些什么占据着我们的注意力和忠诚。除去一个主人,只是腾出了位置让另一个主人上位。关键不在于消除欲望,而在于以更美好、更健康的欲望取代那些有害的欲望。我们需要一位更好的主人。唯有在正当的主人掌权时,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委身于至高之事
宗教从外在看起来常常令人感到压抑,那些仪式和规条好像陈旧无趣。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属灵操练却是他们的生命线,提供了深层的满足和更新。去教会,就是在重新选择我们曾经选择过的。这一理念在婚姻中也极为基础:你在婚礼时选择了你的配偶,但此后你每天都在不断地再次选择他们。与神的关系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持续选择祂的过程。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罗马书 12:1–2
成为一个“活祭”的呼召,是一个彻底降服的呼召;是要将自己全然献上。将自己完全献给神,就是拒绝效法这个世界,并让我们的心思意念更新而变化。我们开始用神的眼光来看世界,用神的思想来思考。我们得着辨别的恩赐,从此不再用以往的眼光看世界。连我们对“善”与“可喜悦”的判断,也将与神对齐。
向神的降服,在许多方面,也是一个吸血鬼式的决定。你在成为基督徒之前,不可能完全预知那是什么样的体验。也许你周围的基督徒鼓励你迈出这一步,但你对他们的看法有所保留,因为他们早就是基督徒了——所以他们当然会推荐这条路。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这样一个激进而不可逆的决定呢?L.A. Paul 继续说:
“对于许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我们只有在做了之后,才能学到所需知道的东西,而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改变自己。我认为,最终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回应,是根据我们是否渴望发现自己会变成怎样的人来做出选择。”35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离世之后,你希望人们如何谈论你?你希望在他人生命中留下怎样的影响?你想要去发现答案吗?
我们在委身于至高的事物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比特币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使用者带来它的种种好处,是因为它那不可更改的底层结构。它的稀缺性被固定住,因此它有价值。同样地,我们也必须将自己委身于那些至高无上的人和价值中。而世上最至高者,就是神本身。因此,这应当是我们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委身之处。
也许你正站在这段新旅程的起点,或许这只是一次再次选择你已选之物的邀请。无论如何,我们都鼓励你迈出这一步——去发现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第十篇默想:你不能在系统内部修复系统
在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重返苹果公司(Apple)之前,公司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它正面临财政亏损、市场份额下滑和内部混乱。苹果公司近期屡屡推出失败的产品,并面对来自微软(Microsoft)的Windows 操作系统(Windows operating system)的激烈竞争,后者主导着个人电脑市场。
乔布斯回归后,通过坚持一个简单的理念,彻底改造了苹果公司。当他的竞争对手彼此角逐,试图以顶尖的技术规格胜出时,乔布斯将苹果的方向转向优化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他们在设计上的简洁风格,与当时科技行业盛行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贾伯斯对极简美学(minimalist aesthetics)和软硬件无缝整合(seamless integr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的专注,使苹果的产品——如 iMac、iPod 和 iPhone——重新焕发活力,并在一个充斥着功能繁多但用户不友好的设备市场中脱颖而出。在贾伯斯回归之前,苹果公司根本无力自救。董事会需要一个外来者,帮助公司“跳出框架思考(think different)”。他们重新聘请了这位公司创始人之一,而贾伯斯跳脱框架思考的能力,使苹果转变为如今的行业领袖。
一个常见的比特币(Bitcoin)格言是:你无法在一个破碎的系统内部修复这个系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外部力量(external force)来修补损坏之处。政治(politics)正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对某一地区的治理方式感到不满,于是认为只要选出一个新人进入公职,改革就会到来。然而,现实往往是,一旦新人当选,他便会被官僚体制、既有结构和既得利益所束缚,以至于无法兑现他所承诺的改革。现有的系统本身就成为了有意义改革的障碍。它无法自我修复。
当比特币支持者(Bitcoiners)宣称“你无法在系统内部修复系统”时,他们强调的是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completely new way of thinking)。解决系统性问题,需要一个外部力量——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最初制造问题的机制的力量。没有人比杰夫·布斯(Jeff Booth)对此表达得更好:
“世界当前所面对的这类系统性问题,其严重程度已经无法由制造问题的系统来修复。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³⁶
布斯指出了当前金融系统的种种缺陷,并断言,若没有彻底的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他强调了对创新和非常规思维的迫切需要。
不计代价地增长
我们的金融系统是建立在“不计代价的增长”这一理念上的。价值被以债务的形式从未来提取出来,以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与欲望。乔布斯认为,这种债务必须持续增长,否则整个系统将崩溃。例如,个人被激励去借钱创业。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条收入来源,能够超过贷款的利息。如果失败了,企业就会破产,留下的是一大笔债务。
在资产负债表的另一端,银行放贷以赚取利息。他们的资产是个人的负债。由于银行实行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system),他们发放贷款,但只保留一小部分作为抵押。这一系统激励银行大量放贷,以最大化他们的利息收益。它也鼓励银行在面临流动性问题时,从中央银行贴现窗口(central bank discount window)借入资金以支撑其资产。
在主权层面(sovereign level),政府决定在社会保障、医疗、国防和教育等项目上支出。这些项目常常超出预算,也就意味着财政赤字。由于政客们不愿意加税,他们就通过印钞来履行这些义务,从而造成货币贬值。
在所有这些过程中,价值都是从未来被提取出来,以带来当下的即时成果。政府几乎不会考虑偿还这些债务,因为在需要时,他们可以选择再借更多的债来填补缺口。这就造成了一个循环:用新债还旧债,而利息则不断累积。我们的经济增长(以GDP衡量)难以跟上迅速增长的债务,尤其是在主权层面。结果就是,必须不断创造新货币来支付利息和履行对公民的承诺。
我们的系统依赖于不断涌入的新资本才能维持自身运转,这意味着,现代法定货币体系(fiat system)看起来很像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如果没有新钱来偿还旧债,这个系统就会崩溃。
这种“不计代价的增长”心态随处可见。例如,房主如今为购买房产所承担的债务远高于三十年前。他们必须承担沉重的债务,以免错过通过房屋净值积累财富的机会。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的房价相对于平均收入翻了一番,导致房贷金额显著增加。每一笔新的房贷实际上都是凭空创造货币,向系统中注入更多美元。随着货币单位数量迅速增长,通货膨胀(inflation)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在个人层面上,许多人被迫不断增加债务,仅仅是为了不被甩在后面。而这本身就侵蚀了美元的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从公共资源中汲取价值来满足个人利益,最终却伤害了整体社会。正如在《我们都有责任》(We Are All Culpable)中所讨论的,这种行为在个人层面上虽显微小,但却被中央银行(central banks)在全球范围内放大。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债务责任,中央银行必须不断向系统中注入新货币。随着政府赤字的增加,为了偿还日益膨胀的债务,就必须印制更多货币。最终,这个循环变得不可持续,必须用新债偿还旧债——这就是所谓的债务螺旋(debt spiral),它终将导致金融崩溃。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些人建议选出一个新的政客——一个会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需要一位新的联邦储备主席(Federal Reserve chair),或设立一个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如果我们能削减浪费,就能为从更坚实的基础上重建创造空间。
这个想法听起来也许合理,但却忽略了人性(human nature)。花别人的钱实在是太容易了!而如果削减开支过于激进,你也可能会因此丢掉饭碗。许多发现自己无法养家糊口的人,很可能会呼吁政府出手干预。绝望之际,即便是最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也可能转向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当生存受到威胁时,我们都会希望获得政府的援助。
新政客和新政策确实可能有所帮助,但它们无法拯救我们。我们需要某种系统之外的东西(something from outside the system),来拯救我们脱离自己所制造的问题。债务太高、系统太腐败、激励机制太错乱。我们已无路可退。正如极具智慧的宏观经济学家(macro-economist)兼作家琳·奥尔登(Lyn Alden)一再强调的:“没有什么能阻止这辆列车(Nothing stops this train)。”我们无法在系统内部修复系统。
比特币作为外部力量
我们相信,比特币(Bitcoin)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在法定货币体系(fiat system)崩溃时保护我们,因为它完全与法币体系相反。法币是通胀性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行长尼尔·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曾公开表示:“美联储有无限的现金(There is an infinite amount of cash at the Federal Reserve)。”³⁷ 虽然美元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比特币却是稀缺的,其总供应量固定为2100万枚。
在个人层面上,当你选择退出旧系统、进入比特币系统时,你其实是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帮助建造救生艇。这是一个新系统,当旧系统沉没时,它仍将漂浮。比特币极其有韧性(resilient),而且反脆弱(antifragile)。它完全处于系统之外,不受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控制。它对所有人开放,只要有网络连接,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这个系统,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安全地存储起来。
比特币彻底颠覆了现有系统的逻辑。它不是建立在债务之上,而是基于资产权益(equity)。在法币体系中,唯一向前迈进的方式是使用杠杆(leverage),但比特币鼓励储蓄(saving)。就像身体积累健康脂肪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一样,这是一种为应对生活波动而建立缓冲的方法。
比特币为任何想逃离即将到来的债务螺旋的人提供了一个出口通道(exit ramp)。它使人们可以接触到一个全球性的、去中心化的价值储存与交换媒介(global, decentralized store of value and medium of exchange),不受任何政府或对手方的影响。只要妥善持有,它就能抵御贬值与盗窃。比特币不断刷新相对于全球各国货币的历史新高,并正召唤人们来体验它所带来的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
我们制造的问题
我们以各种形式寻求拯救,背后驱动的是那种无尽的渴望——逃离痛苦、死亡、孤独、无意义和不适。这个世界可能是残酷的,而我们本身就是有需要的受造物。我们需要基本的生理需求:空气、水、食物、住所,以及对疾病和暴力的防护。我们也渴望社交连接——友谊、爱情和亲密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向往认同、创造、美、知识与目的。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然而,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最深层的需要,是恢复与造物主的关系。罪打断了这种联系,导致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失去了和谐。
宣教神学家莱斯利·纽比金(Lesslie Newbigin)形容罪的后果为“带来矛盾(contradiction)”。他指出罪如何破坏并扭曲我们曾经和谐的关系,并将其影响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罪让我们与自然界之间出现矛盾。亲人朋友会患病和去世。工作常常艰难而乏味。事物会损坏。自然灾害会在一瞬间摧毁生命和几十年的努力。
第二,罪破坏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为权力彼此争斗,为了用武力夺取自己无法或不愿创造的事物而发动战争,甚至会因小事摧毁最亲密的关系。我们听得很慢,原谅得更慢。
第三,罪让我们自己内心产生冲突。我们妥协良知,去做那些曾发誓不去做的事。随着时间过去,我们的良知变得迟钝,甚至可能开始厌恶自己所成为的人。
第四,罪在我们与神之间造成了根本性的矛盾。如果我们无法与自然、他人、甚至自己和谐相处,又怎能期望与一位完美的存在建立和谐关系?圣经明确指出,罪在我们与神之间造成了鸿沟,使我们与神原有的平安关系被切断。正如《罗马书》6章23节所说:“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这与神之间的矛盾,其实正是其他三种矛盾的根源。人类与神关系的破裂始于伊甸园中的犯罪,而随之而来的咒诅,使生命的其他各个领域都陷入混乱。罪就是以这四种方式破碎了我们的生命与世界。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恢复这一切?
人们常常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就能恢复这些领域中的和谐。要更有纪律,要获得更多知识,要遵守一套规则。戒掉种子油,洗冷水澡,举重,冥想,多睡觉,或者少睡觉并早点起床。当别人每周工作四十小时,你就工作八十小时。不断想象自己的成功,它就会实现。去教堂、会堂、庙宇或清真寺。更努力学习。更多祷告。你也许这样想:只有那样,自己才会最终被证实是对的!
你也许已经尝试过这些方法,并对自己说:只要我做到位了,我的生活就能恢复和谐。这些做法本身并不是坏事——许多都是有益的习惯,能提升生活质量,我们这些作者也在实践这些事情。但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单靠你自己,你无法解决你内心的矛盾、你与世界的矛盾,或你与神的矛盾。你无法在一个破碎的系统内部修复这个系统。罪不是靠你自身拥有的任何东西就能战胜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真相是:我们需要一个高于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能带来真正的、持久的改变。
耶稣曾警告我们,若单靠自己的力量试图进行道德改革,其结果是不足够的:
“污鬼离了人,走遍无水之地,寻求安歇之处,既寻不着,就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人里面。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
——路加福音 11:24–26
虽然这段经文听起来很奇特,好像在说鬼像人一样进进出出房屋,其实却传达了极其重要的教训。耶稣很可能在讲真实的鬼——这些属灵存在是我们的敌人。但这些“鬼”也可能以各种方式呈现于我们现代生活中,比如心理或生理的疾病、不健康的瘾头与试探,或社会文化中的扭曲。这些东西未必都是邪灵,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许多确实可能是。
提姆·凯勒牧师(Tim Keller)指出,这段经文表明自我约束的危险。他强调,单靠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清扫屋子”、赶除罪恶或邪恶的。没有圣灵(Holy Spirit)内住并持续工作的帮助,道德上的改善或灵命的洁净都只能是暂时或表面的。在缺乏圣灵充满与引导的情况下,最终的结局可能比起初更糟,正如经文所示。唯有耶稣能赐给我们彻底且永久改变的能力。³⁸
举个例子,你可能一周锻炼七天,练出一个比希腊神像还要雕刻般完美的身材。但这种新获得的力量可能让你自我膨胀,变得沉迷于自己的倒影。骄傲滋生,进而影响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傲慢扎根,最终你的关系开始破裂。虽然这种结果并非必然,但总是存在一种风险:你赶走了一个“鬼”,却无意中迎来更多。
重点在于:个人的改变需要属天的介入。这不仅仅是去除坏习惯或罪的问题,而是要被圣灵充满——圣灵在基督徒心中动工,培育出神的性情: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如果没有圣灵的引导,我们所有的自我约束最终都会沦为靠自己努力的挣扎,而无法触及人类罪性的根源,进而无法带来真正和持久的转变。
基督是那位外来的力量
耶稣提供了一条脱离罪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建立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他邀请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不是靠你自己修复自己,而是让耶稣来改变你。你不需要自己先做到一半再去找祂——祂会承担一切。你所需要的,只是信靠。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 11:28
比特币作为对失败的法币系统的替代方案,已经准备好成为一根救命绳,对几乎所有愿意寻求它的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同样地,耶稣也已经为你和我预备好,祂所发出的邀请是开放且免费的。接受耶稣,并不意味着此后的人生没有挑战;努力仍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努力的动力是祂所赐的力量,而不是你自己有限的资源。
“我也为此劳苦,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歌罗西书 1:29
你还在靠自己修复自己吗?当苹果公司濒临失败,他们找回了那位从一开始就在那儿的人——那位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并拥有远超他们所见的异象的人。
你看到这个类比了吗?你无法靠自己修复自己。你需要一位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人。唯有祂能揭示你的盲点,并帮助你变得更好。唯有耶稣——那位来自系统之外的人——才能真正拯救你。
第十一篇默想:神的稀有
在旧约中有一个故事,记载于《撒母耳记下》第24章和《历代志上》第21章,讲述古以色列的王大卫(David)陷入困境的情形。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神不喜悦。因此,神给了他一个选择。因为他的罪,他必须为自己和百姓选择三种惩罚之一。注意,旧约中的一个主题是:“君王怎样,百姓也怎样。”因此,这些惩罚不仅是针对大卫的,也是针对整个以色列的。
大卫必须从以下三项惩罚中择其一:三年饥荒,被敌人追赶三个月,或神亲自降下三天瘟疫。大卫回答说:“我甚为难;求你使我们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不愿意我落在人的手里。”(撒母耳记下 24:14)
他做出选择后,一位天使走遍全地,击杀了七万人。最后,神后悔降灾,圣经描绘了一幅画面:一位巨大天使站立着,手持伸出的刀指向耶路撒冷,停下脚步,等待神的进一步指示。
大卫举目,看见耶和华的使者站在天地之间,手里有拔出来的刀,伸在耶路撒冷以上。大卫和长老都身穿麻衣,俯伏于地。——历代志上 21:16
随后,大卫被指示要在天使止步之处筑一座坛,那是一块属于耶布斯人俄珥难(Ornan the Jebusite)的土地。大卫跑到俄珥难那里,请求他帮助自己,为神献祭以止息怒气。俄珥难迅速表示愿意提供大卫所需的一切:建坛所需的材料,甚至连牲畜也愿意奉上。俄珥难告诉大卫,他愿意将这一切白白送给他。
但在此时,大卫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整个故事的重点所在。大卫说:
“不然,我必要用足价向你买;我不肯用你的物献给耶和华,也不肯用白得之物献为燔祭。”——历代志上 21:24
大卫没有接受俄珥难的慷慨相赠,而是坚持用金钱购买这些材料。他明白,若使用俄珥难白白给的牲畜,就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代价。但为了做对的事,大卫拒绝向神献上不花代价的祭。
神是稀有的,金钱不是
没有任何事物比神更稀有,因为按照定义,万有都来自祂,若不是借着祂,就没有一样被造的。万事万物都始于祂的心意,并借着祂的话语而成形。
作为比特币支持者,我们理解稀有性的价值。当某样东西是稀有的,它就是有限的,且不易复制。比如黄金之所以能远胜其他贵金属,维持其货币属性,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稀缺性(scarcity)。
近年来,发行法定货币(fiat currencies)的各国政府纷纷采纳了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MMT 是一种经济理论架构,认为政府可以无限制地运行赤字,因为它们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可以根据需要创造货币。它假设中央计划者可以通过增减货币供给来管理经济——在需要时刺激增长,或抑制通胀。这种方法使政府得以印钞来资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提供了不需依赖大量税收的实现方式。在新冠疫情(COVID-19 pandemic)期间,这一理论在现实中得到了实践——我们中的许多人从政府手中收到了数千美元的纾困金,尤其是在美国(United States)和加拿大(Canada),这就是 MMT 的实际运作展示。
然而,当你收到这笔钱时,你是否曾经问过:“政府是如何为这笔钱买单的?”总统或某位官员有在周末去割草筹钱,好给你寄出这张 1200 美元的支票吗?这些钱从何而来?
我们必须明白,政府本身并不是生产型实体。政府的职能是为生产阶层制定并执行规则与监管。它应该像一位裁判,确保比赛的规则被遵守,参赛者公平竞争;而不应该自己也加入比赛成为其中一员。
那么,这些纾困金的来源是什么?最简单的答案是:他们无中生有(ex nihilo)地创造了这些货币。没有加税,这些钱仅仅是由中央银行的印钞机(money printer)直接造出来的,有人甚至称之为“合法的伪钞行为(legalized counterfeiting)”。
印钞能力对使用该货币的每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它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
如果政府可以印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交税?
为什么我要为一种别人可以免费制造的货币而辛苦工作?
以他人为代价的施予
我小时候曾跟随父亲出差前往白俄罗斯(Belarus)。那时白俄罗斯仍是一个正在挣扎的东欧国家,深受切尔诺贝利灾难(Chornobyl disaster)余波的影响。在那次旅行中,我们雇了一位翻译,她三天里勤奋工作,协助我们参加各种会议。临走前,我们付给她三张崭新的 20 美元纸币。我感到吃惊,把我父亲拉到一边,问他:为什么我们付她这么少?“三天才给 60 美元?这在我们国家连最低工资都达不到。我们是不是亏待她了?”
父亲回答说:“不,孩子,我们是付多了。她会把这些美元作为长期储蓄存起来。”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美元(USD)就是全球公认的货币“圣杯”。美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全球货币,既是世界储备货币,也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用美元支付,对这位年轻翻译而言意义重大。
世界各地的人之所以储蓄美元,是因为他们本国货币不稳定。在许多国家,货币常常经历高通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在这些货币中长期储存价值。那么,当一个政府像疫情期间那样,无中生有地创造货币并分发给美国的企业与公民时,会发生什么?我们甚至可以问:政府在送钱的时候,算不算是慷慨?
答案是:绝不。政府并不慷慨,原因如下:
当政府分发由无中生有创造的钱时,它是在以他人为代价进行施予。
当政府无中生有地创造货币时,它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导致该货币对所有使用者的价值下降。还记得那位在白俄罗斯的翻译吗?像她这样储蓄美元却没有收到纾困金的人,会因物价上涨而失去购买力,这正是铸币税(seigniorage)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纾困金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而是将价值从全球贫穷人口手中转移给那些直接受益的美国富裕公民。
即便在美国国内,疫情救济的分配也并不均衡。虽然联邦政府拨出近 5 万亿美元(平均每位公民约 15,000 美元),但普通美国人实际只收到约 1200 至 4000 美元。其余大部分资金用于扩展失业救济、企业支持(薪资保护计划 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以及医疗支出。同时,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稳定债市与股市,这进一步使得金融市场成为最大受益者。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纾困金到底是帮助了普通美国人向前迈进,还是让他们被甩在了后头,因为资金被大量引导向了其他方向?
虽然美元是世界上最容易获取的货币之一,但它的储蓄功能却因缺乏稀缺性而被削弱。想象你拥有一只珍贵的“疯狂宝宝(Beanie Baby)”,却突然发现有人正在大量复制相同的版本——它的价值立刻会暴跌。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处理方式就是如此。随着美元在全球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其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也随之下降。换句话说,当美国印钱并发放给国内企业或公民时,它实际上是在贬值全球贫困人口手中的储蓄,因为这些人原本依靠美元作为稳定资产。这不是创造财富(wealth creation),而是财富转移(wealth transfer)。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掌握了一套“作弊代码(cheat code)”,得以以他国为代价使自己富裕。对一个以服务本国选民为首要任务的美国政客来说,这或许合乎逻辑,但本质现实是:每一美元的发放,都是从另一个人那里拿走的。
这种不义是显而易见的:印钞已经对全球最贫穷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作为比特币支持者,我们选择储蓄一种不会贬值的货币,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退出一个腐败的系统——一个从他人手中偷取价值的体制。你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神才有权利无中生有地创造万物(Only God should be able to creat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任何人类——无论是贪腐还是动机良善——都不应握有操纵印钞机的权力;因为那种偏袒亲近者、牺牲他人的诱惑实在太强大了。
神怎样才能爱
现在,让我们暂停一下,从神学的角度来思考。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神——全能者,能从无中创造一切,并能无代价地自由地给予。你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那么,当你想要施予、表达慷慨,或表达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按本质来说,爱意味着为另一个人或事物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将他人的益处置于自己的之上,哪怕这会让自己付出代价。
举例来说,一个真正有爱的父母,必定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某些欲望。若无这些牺牲,孩子将会受苦、被忽略。一个好配偶也是如此,有时必须愿意做出妥协。对社会有意义的参与,同样需要牺牲——比如在红灯前停下,让别人先行,为了他人的安全而延迟自己的行程。
爱不仅需要牺牲,还常常要求放下较小的欲望,去追求更大的渴望。每一次我放下手机,专注与家人交流,都是因为我对建立深厚关系的渴望胜过那短暂的多巴胺快感。通过选择去爱,我所获得的,远远超过即时的满足。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神,你可以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却毫无代价。创造整座城市、星球、乃至银河,满载一切财富,对你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这并不构成牺牲。你甚至可以一句话就满足某人的全部心愿。可是,这就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对神来说一切都太容易,那么祂如何真正地去爱?如果神的“爱”从未让祂付出代价,那它还是爱吗?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神,你要如何证明你愿意“亲自承担”?你要如何展现出一种真实的牺牲精神,以他人的益处为首?只有一个答案:你唯一真正能给出去的东西,真正稀有、真正昂贵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是神——一切存在的源头——那你就是宇宙中最稀有的存在。为了表达真正的爱,你必须舍己。
圣经中的神就是这样一位自我牺牲的神。祂不仅赐下万物,更是将祂自己赐下,来表明祂的爱。神是绝对独一的存在,却又在本体中有位格的多样性。基督教信仰中的神是三位一体(Trinity)——圣父、圣子与圣灵。祂是圣洁的,分别为圣,完全超越一切,没有任何可比之物。在反思神的圣洁时,约翰·派博牧师(John Piper)曾将神的价值比作黄金,强调三种特性:稀有性、永恒性、可接近性。
首先,神是稀有的;祂是独一无二的。同样,黄金的价值正源于它的稀缺性——人类迄今为止开采出的全部黄金,只能装满四个奥运标准泳池。神的独一无二,就如同黄金的稀有,使祂成为真正独特的存在。
第二,神是永恒的。黄金可以被熔炼、重塑,但它不会腐蚀、不会分解,能够持久保存。照样,神是超越时间的存在,永不改变,直到永远。
第三,神是可接近的。其他稀有又耐久的金属也许存在于遥远的陨石中,但它们遥不可及,因此没有货币价值。但借着耶稣基督,神使自己对世人完全可及。
派博用这句话总结神的圣洁与价值:
“神的圣洁,是祂作为一位无限价值、绝对独一、道德上完美、永恒不变之人格的体现;并且,祂借着恩典,使自己变得可接近。”
神是完全圣洁的,而圣经启示我们,这位神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就是耶稣。这是一种终极的自我给予,这也是祂被称为“以马内利”,意思是“神与我们同在”。神将祂的儿子赐给我们。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深切体会。对大多数人而言,牺牲自己的性命,恐怕都比牺牲孩子还容易。
然而,神就是这样做的。祂差遣了祂的独生子耶稣,使祂为我们受苦。正如以赛亚书53章5节所说:“那因我们过犯受害,为我们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如果你读过四福音书,你就知道耶稣来是为了死——是为了救我们脱离罪恶。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马书 8:32
当政府和中央银行干预自由市场、分发金钱时,他们并未自己付出任何代价,却让别人承担了后果。而神所做的,恰恰相反:祂选择自己承担代价,去完成人类最难以想象的牺牲之举。这个对比何其鲜明,也因此显明了祂配得我们一切的敬拜。
当人不敬拜神时,便容易将希望转向国家,指望在政治权力中寻找拯救和认同。政党成为身份的根基,党魁成为情感的寄托。但政府是一个糟糕的“神”,即便你支持的人在位,也常常令人失望。
也有人落入崇拜比特币的陷阱。他们对比特币的种种特性满怀敬意,甚至把钱包和内心都交托给它。他们忘了:一个没有人格的协议,就算再先进,也无法满足人内心最深层的需要,更永远不会去爱人。
当神给予时,祂是甘心给予,并自己承担代价。耶稣的牺牲,正是祂配得我们一切敬拜和爱的原因。祂选择了那条最艰难的道路。正如大卫王一样,祂拒绝献上一份毫无代价的祭。借着这个终极的牺牲,神完全地表达了祂对你和我深切的爱。
第十二篇默想:神的工作量证明
几年前,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神无所不能,包括赦免罪,那祂为什么要差遣耶稣来为罪而死?祂既然是神,难道不能直接赦免,而无需让耶稣承受这样的痛苦吗?”
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乍看之下,整个过程几乎显得任意。如果神是全能的,为何要选择这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降生、生活、死亡、复活、升天——来完成赦罪?为什么不只用一句话就解决,而偏偏选择如此痛苦又复杂的路径?
关于耶稣牺牲的传统理解,可以追溯到古代犹太的献祭体系。在那个体系中,神要求祂的百姓在圣殿中献上动物,以此为罪赎罪。圣殿基本上是一个宰杀动物的地方,无数牲畜被当作代替人类罪的牺牲而献上。这套系统是一个生动的提醒,说明罪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死亡。耶稣的牺牲应验了这套体系——祂并非又一个祭物,而是最终且完美的祭物。
亚伯拉罕被视为以色列民族的祖先,是圣经中神所拣选之民的起源。在亚伯拉罕的生命中,有一个关键时刻:神要他献上自己的儿子以撒(Isaac)。这个要求令人震惊,尤其是因为神曾应许亚伯拉罕,他的后裔将如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正是从以撒而来。亚伯拉罕因着对神应许的信心——很可能相信神能使以撒从死里复活——准备顺服地献上以撒,将刀举向儿子。但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一只公羊被困在荆棘中,于是代替以撒将它献上。通过这个举动,亚伯拉罕显明了他对神的忠诚,甚至愿意献上自己心爱的儿子。
这个故事并非任意为之,而是对耶稣的预表(foreshadowing)。一位父亲愿意献上儿子的象征,正是福音信息的核心。正如亚伯拉罕以公羊代替以撒,神也以耶稣的生命代替我们。
然而问题仍然存在:如果神真是全能的,能够轻而易举地赦免罪,为何他还要求如此昂贵的牺牲呢?要探讨这个问题,不妨思考一下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
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指的是为产生比特币(Bitcoin)所消耗的能量。比特币教育者罗伯特·布里德洛夫(Robert Breedlove)解释说:“你需要工作量证明来体现所花费的时间。” 这一概念类似于开采黄金所需的努力,而黄金在五千多年间一直是主流的货币形式。黄金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它难以发现和提炼;尽管科技不断进步,全球黄金年产量的增长仍仅约为2%。例如,截至2024年2月,全球存在的黄金约为21.2万吨,而次年预计只会新增约4,000吨,从而维持其稀缺性。
同样地,比特币的挖矿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指数增长,其新增供应预计将在2140年左右完全枯竭。黄金和比特币都需要大量能源来生成,这正是它们稀缺性和市场价值的基础。
全球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专用计算机(称为 ASICs,专用集成电路)将能量转化为比特币。核心原理是:这种现实世界的能量牺牲“铸造”了比特币的价值。越难生产,其价值就越高。因此,挖矿的回报与所投入的努力和能量成正比,反映了所完成工作的意义。
想象你拥有一个巨大的比特币矿场,装满 ASIC 的场地如同一个足球场,并由核能发电提供动力。在这种设置下,你可以获得大量比特币回报,因为高能耗带来了丰厚的补偿。相反,如果你只在家中运行一个小型矿机,能耗低、效率也低,你的回报也自然较小,因为所产生的价值是与投入的能量成比例的。
工作量证明是比特币最具革命性的特性之一,它将价值扎根于能源本身,将有形的能量转化为数字价值。而且,这种机制本质上是公平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任何人都可以设置矿机或节点,成本通常很低,形成真正去中心化的网络。
工作量证明与另一种流行的共识机制形成对比,那就是 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在以太坊(Ethereum)于2022年从工作量证明转向权益证明之后,后者逐渐流行起来。由对手区块链瑞波(Ripple)资助的环保组织 Greenpeace USA 发起了“改变代码(Change the Code)”运动,批评比特币的高能耗,主张其转向权益证明以减少能源消耗。然而,比特币支持者并不希望比特币减少能耗。他们认为,能耗越高,网络的安全性就越强,因为更多的能量代表更强的抵御攻击能力。此外,比特币支持者相信,使用更多能源对全人类都有益处。没有任何一个繁荣社会是靠极少能源支撑起来的。
尽管许多人将比特币的能源消耗视为问题,事实却恰恰相反:不去挖比特币反而才是一种浪费。比特币挖矿可以捕获并利用那些原本会被浪费掉的闲置能源。例如,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油田中,来利用本应被直接燃烧或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methane)。通过使用这些“废弃能源”来为 ASIC 提供动力,比特币挖矿不仅变得有利可图,也更环保。
在寒冷地区,许多家庭冬季仍依赖电暖器供暖。如今,一些新型消费产品已被开发出来,它们用比特币矿机替代传统发热元件,创造出既能取暖又能挖矿的设备。这一理念正在更大范围内推广。2024年6月,Coin Telegraph 报导称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正在利用其挖矿设施的多余热量为整个城镇供暖,展示出比特币挖矿作为创新能源方案的潜力。⁴²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要求投入大量能量来生成新比特币,但它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工作量证明就是矿机们竞相解出复杂的加密谜题,基本上是通过穷举运算一块区块一块区块地前进。成功的矿工因其高能耗的努力而获得新比特币作为回报。
相对地,权益证明的运作机制不同:用户通过“质押”持有的币,按其持币数量获得奖励。在工作量证明中,奖励依据努力和能量的投入;而在权益证明中,奖励则根据财富多少分配。持有最多以太币(ether)的人,会因此获得更多的以太币奖励,时间一久,这种机制会加剧以太坊内部的财富差距。
这与我们目前的法币体系非常相似,在这个体系中,财富常常集中在顶部少数人手中。
在加拿大,拥有资产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而工作的报酬却停滞不前。想象一下:2020年,加拿大平均房价的上涨⁴³,超过了一整年工作的平均薪资⁴⁴。请停下来想一想:仅仅拥有一套房产,一年带来的财富增长就超过了一年全职工作的收入。而且这一年几乎没有移民流入,因为边境封锁。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有人工作整整一年——大约1,700小时——解决问题、服务他人,为社会创造真实的价值。他们的回报?是与其付出努力相匹配的工资。
另一方面,一位房主什么也没做,仅仅因为拥有房子,就看到自己的净资产增长,与那位辛勤工作的人的年薪相当。若有人既工作又拥有房子,其财富增长则更为惊人。而租房者,则进一步被甩在后面。你觉得这公平吗?
当政府向经济中注入新美元时,常常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富人了解这种机制,并巧妙利用。例如,这就是所谓的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那些离新发货币源头越近的人——例如能够以低利率贷款购置资产的富人——越能获益。结果就是,系统变成一个让富人越来越富,穷人难以跟上的游戏。
仔细观察,这个系统就会显出它对现实的扭曲。它脱离了自然法则,例如因果律。你若想离开地球引力,就必须消耗巨大的能量;你若想成为音乐大师,也需日复一日地练习。同样地,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牢牢扎根于自然律:它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实际能量来解决。当矿工成功地解出这个问题——甚至只是持续运行哈希算法——他们就在帮助保护比特币网络,并因此获得新生成的比特币作为努力的直接回报。
我们已经铺设了基础,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神为什么要差耶稣来死?为什么祂不干脆打个响指就赦免罪呢?其中一个理解方式是:神选择艰难的路径,差遣耶稣,是在显明祂的“工作量证明”。
罪不是一个轻率或抽象的问题,它是真实的,且必须付出真实代价。每当别人伤害我们时,我们都会感受到这一点。当有人真正地伤害你,你不可能只是说“没关系”然后释然。你的心不会允许你这么做。那种痛苦和愤怒会持续存在。你或许尝试压抑它,但它仍然会发酵。
原谅一个伤害你的人,是需要受苦的。那意味着你得把对方的罪带入自己内心的深处,然后去承受、化解、向前走。你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原谅从来不是忽略伤害,而是将那伤害带进你最深的地方。也许这感觉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它终究值得。
现在,想象将这个场景放到全球的尺度。人类历史中所有的罪:每一条生命的逝去、每一桩谋杀、每一句谎言、每一个带来痛苦的自私行为。谁能够承担所有这些赦免所需的代价?这是沉重得惊人的负担,必须由愿意承担痛苦的人来付出。这就是耶稣必须来的原因——因为赦罪的代价是真实存在的,神选择自己来承担这代价。
但如果神只是随意地打个响指,说“我赦免了”,会发生什么?这种举动会轻看罪的严重性。那些大屠杀的受害者,以及无数其他罪行的牺牲者,会呼求正义。如果神只是“抹去”罪,那就等于否认了罪恶曾经存在,也等于对其伤害轻描淡写。那样,神就不是公义的。所以祂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一种既不轻看罪的严重性,又能真正带来赦免的方法。祂给出的“工作量证明”,就是祂自己——那唯一真正对祂而言有代价的事物。
当耶稣来到世界,神完成了最极致的“工作量证明”。正如比特币将物理能量转化为数字能量,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肉身之死,在属灵领域释放了无限的能力——一个无限能量的举动,彻底解决了人类所有的过犯。在那一刻,所有信靠耶稣的人都得着完全的赦免。祂承担了罪的刑罚,有一天,祂将完全除去罪。从此,不再需要像古代圣殿中那样反复献上动物;基督一次的献上,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罪付上了代价。
正如比特币的价值与获得它所需的能量成正比,基督的牺牲也显明神对你我有多么重视——因为价值,正是按牺牲的程度而定。耶稣那无限的牺牲,显明祂对我们的爱是何等深切。此外,这也成就了神律法中对“罪需付出死亡代价”的要求。借着基督,我们的债已被完全偿还。
“你们从前在过犯和未受割礼的肉体中死了,神赦免了你们一切的过犯,便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
——歌罗西书 2章13-14节
就像挖掘新比特币所需的能量赋予其价值一样,神选择忍受苦难,让耶稣为我们而死,这一选择揭示了祂对你我有何等的珍贵。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并非任意事件,而是神的终极工作量证明。
第十三篇默想:孩子为父母买单
几年前,我(乔丹,Jordan)经历了与比特币有关的最大惊吓之一:我通过比特币网络发出了几笔较小的交易,其中有几笔金额接近 1,000 美元。当时比特币的价格正处于局部高点——69,000 美元,网络上的交易活动前所未有地活跃。我为每笔交易都选择了最低的手续费,并一口气发送了四笔。
几周后,我查看这些交易,发现它们还没有被包含进区块中。由于当时我对比特币交易的运作原理还不太熟悉,所以就决定等等看。几个月过去了,我再次想起这些交易,再次检查钱包地址时,惊讶地发现这些交易依然没有被确认。也就是说,我发送的比特币仍未到达预定的收款地址,它们“卡住”了。
此时,我已经感到非常不安。这些交易去哪了?我几乎可以肯定它们没有丢失。我想,比特币已经存在十二年了,任何愚蠢的错误早就有人犯过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联系了我的两位《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比特币》(Thank God for Bitcoin)合著者——吉米·宋(Jimmy Song)和泰勒·普拉特(Tyle Pratt),他们都是我所认识的最懂比特币的人。他们都告诉我,我只需要做几个“孩子为父母买单”(Child-Pays-for-Parent,简称 CPFP)的交易。我回了一句:“太好了,那是什么?”简单搜索了一下 Google,我就找到了答案。
当一笔交易的手续费太低时,你只需重复这笔交易,并为它附加一个高得多的手续费,以激励矿工们在下一个可用区块中打包它。这样一来,那些“丢失”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卡住”的——交易就能顺利到达目标地址。我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结果也如愿完成了交易。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忽然意识到:CPFP 交易的逻辑和机制,与福音中人类的故事极为相似。让我从头解释一下。
人类是上帝的“货币”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世记 1:26
首先,上帝按着祂的形象造了人类。若用比特币的术语来说,“按神的形象被造”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存储”(store of value)。想一想历史上的法定货币——在纸钞正面最醒目的地方通常印着谁的头像?往往是该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形象。人们通过这些“形象”来理解纸币的价值所在。这些不是随便挑选的人物,而是对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同样地,上帝照着祂的形象造人,并赋予人类独特的尊贵与权柄。
在创世记第1章中,上帝造了人类,并特别地赋予他们尊荣——就是承载祂的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帝在造人时,就像是“创造了一种货币”,因为祂设立了一种有价值的存在,并在其上印上了自己的“形象”。
创造了这“货币”之后,上帝发起了一笔“交易”:祂差遣人类执行一个三部分的使命,目标清晰。这笔“交易”的内容也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类、成功的人类:
第一,“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世记 1:28 上)——上帝期望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成为祂形象的“金本位”标准,衡量一切其他创造之物的良善。
第二,“要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 1:28 下)——这是公共的、向外的工作。人类受造为上帝的管家,在地上施行祂的旨意。这里“治理”、“管理”的希伯来词,在圣经中常用来描述君王的工作。
第三,“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世记 2:15)——这是属灵的、内在的层面。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他们在园中敬拜祂、事奉祂。这里“修理”和“看守”这两个词,在圣经中常用于描述祭司为百姓在神前代求的工作。
但这笔交易出了问题。人类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因为他们选择了悖逆。他们没有按着上帝的要求去行。他们“支付”的“手续费”不足,结果“交易卡住了”。使徒保罗描述了这种失败:“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 3:23)
我们本是为了一个荣耀而高贵的使命而被造——照着上帝的样式生活和行事,以爱与感恩回应祂所赐的生命,并将这份爱延伸给其他同为祂形象之人。但在短短一刻之间,这个使命似乎被彻底打断了。我们没有遵行神的律法,反而屈服于那蛇的引诱。虽然我们已照着上帝的形象被造,却依然被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所吸引(参约翰一书 2:16)。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尊荣,而是渴望更多。最终,我们在悖逆中失去了这一切。上帝亲自面对我们,我们也被迅速逐出原本熟悉的天堂。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上帝早已知道我们会这样,并且预先设立了一个救赎的计划,要把我们带回原本预定的目的地,完成那三重的使命。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孩子”为“父母”偿还债务。
救赎的计划
在人类犯罪的那一刻,上帝就预言将来有一天女人的后裔将要践踏那诱骗者。祂对蛇说: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 3:15
这是圣经中第一次对耶稣的预表。当祂最终来到世上时,“人子”是耶稣最常用来自称的称号之一。而“人子”在希伯来语中也可以理解为“亚当的儿子”——换句话说,耶稣其实也在称自己为亚当的后裔(同时也是夏娃的后裔)。
耶稣来,是为了过上那个人类本该过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交易”失败了,但祂的没有。祂来是要完成那笔真正合格的人生“交易”,并拯救那些因交易失败而失落的人。罗马书3章23节之后的几节经文深刻描绘了这一点:
“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马书 3:24–26
耶稣过着完全无瑕的生活,因此祂的“生命之费”远远足够,不仅能支付祂自己的“账户”,也能支付任何愿意接受祂这位忠心祭司—君王的人。祂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祂为我们而流的血。为什么耶稣必须流血?
“凡有血气的生命都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利未记 17:14
在整本圣经中,血代表着生命本身。在旧约时代,为了赎罪必须流血——这在献祭制度中十分明显。人要带着无瑕疵的祭牲来到祭司面前,由祭司将其宰杀,以洗净人的罪孽。血的流出(即生命的付出)让神的同在可以居在人中——无论是在帐幕,还是后来的圣殿中。一个无瑕的羔羊被杀,才使人可以与神同住。
然而,基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
耶稣就是那只完全、无瑕的羔羊,祂甘愿舍命,完全除去我们的罪孽。我们的生命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位更大的生命来偿还这笔债。就像“卡住”的比特币交易需要一个更强的“子交易”来救赎,我们的罪也需要一个外来的、更高价值的交易来偿还。而我们只有一个生命,无法自救。换句话说,凡想靠自己来偿还罪的人,结局必是有祸的!我们需要一位更大者为我们背负罪,而耶稣正是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这件事。
此外,耶稣的死并不是终点。祂为人类还清债务之后,神赐给祂新的生命。如今,凡愿意接受这份新生命的人,都能得着这邀请。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 15:22
什么是永生?
某种意义上,永生就是神“货币”的目的地钱包。它是我们在《创世记》一章与二章中所看到的一切的更新:带来生命的工作、对更新受造界的治理、以及神品格的遍传宇宙。天堂不是那种无聊的存在——坐在云上弹琴。它是伊甸园的复原:那个起初的天堂乐园,但这一次,它是以一座城的形式出现。
启示录描绘的新耶路撒冷(即神的天上之城),几乎像是出自托尔金(Tolkien)的笔下。那里充满各样宝石;街道是金子铺成的;十二个门分别是由一整块巨大珍珠雕成的。此外,它的大小也是惊人的,覆盖约 1380 平方英里。而更令人震撼的是:它的高度与宽度相等。这座城市是一个完美的立方体,让人想起旧约圣殿中至圣所的形状。它的形状与尺寸象征着它的属天荣耀,意味着那是神的同在最为浓厚之处。至于这些描写是象征性的还是字面真实的,就交由神学家们来讨论吧。不管如何,启示录第21章所描绘的这座城市,足以唤起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渴望那即将来临的荣耀。
天堂的位置和模样确实重要,否则圣经不会如此详细描写。但比起“在哪里”或“长什么样”,天堂最重要的还是“谁在那儿”。新耶路撒冷是耶稣作王的地方,这表明永生与其说是一个地点,不如说是一段关系——是与生命的源头建立亲密关系。看看耶稣如何在祂的祷告中告诉门徒什么是永生: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约翰福音 17:3
永生既有“量”的维度,也有“质”的维度。从时间上看,永生是永恒不尽的。从本质上说,永生就是与耶稣同在——那生命的源头。与神同在的生活,充满奇妙与冒险,从今生开始,穿越死亡的门槛,进入永恒。神应许我们:凡信靠基督的人,终有一日必从死里复活,与祂永远同在。今天,凡认识耶稣的人,都可以预尝永生的滋味;但他们也在盼望那将来一切完全的实现。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曾说:“主啊,你为你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在你里面得不着安息,就永远不安。”也许你现在读到这里,心中也有一种不安的躁动。在许多方面,我们就像在区块链中“卡住”的交易,我们的努力(也就是我们的“交易费用”)远远不足以把我们送达应去之地。但神出于怜悯,为我们开了一条路。祂差遣耶稣代替我们而死,祂为我们付了那我们无法承担的代价。神邀请你亲密地认识祂,永远归属在祂的同在中。这只有借着耶稣才成为可能,而你随时都可以回转信靠祂,由祂领你回家。
、
第十四篇默想:暂时的牺牲,长期的回报
我十八岁那年,就读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湾群岛(Gulf Islands)上的一所小型学校。那是一所风景如画的学校,包吃包住。学校通过一种社区式的生活方式来压低成本,学生需要参与一些校园事务:例如打理庭院、准备厨房工作等等。
在那里读书期间,我发现自己的资金越来越紧张,紧张到如果离开学校,我都买不起一张返程渡轮票。那意味着我无法去邻近城市,除非跟朋友讨一张船票。还好,我有一位慷慨的祖母。正当我感到焦虑、努力思考该怎么办时,她寄来了一张卡片,里面夹着一张崭新的20美元纸币。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张钱让我多了一些喘息空间,可以应付生活和出行。
就在收到这笔钱的第二天,一位朋友在厨房值班时不小心把一车盘子打翻了。几十只盘子被摔碎了,需要更换。对我朋友来说,那笔费用太高了,于是大家被呼吁捐款来帮助她分担成本。我自己也非常需要这20美元,但那一刻我内心感到应该帮助这位朋友,即使这会让我陷入困境。我决定把这次机会当作一次信靠神供应的练习,把我那张新收到的20美元纸币捐出,用来帮助她购买新碟子。
我的奉献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喜乐。为了朋友的益处而牺牲,我心里充满了真正的喜乐。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并没有感受到财政压力带来的沉重,反而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自由感。难道只是因为做了好事带来的多巴胺刺激?那之后的喜乐从何而来?会不会是因为我在那一刻用一个小小的、短期的代价换取了一个更大的奖赏?
比特币不容易
为了更大的未来奖赏而牺牲暂时的享受,是比特币(Bitcoin)文化的核心。任何经历过完整一个比特币四年周期的人都知道,“持有”(HODLing)是一件痛苦的事。波动性让这项投资令人神经紧张,许多人在经历严重下跌时甚至会感到身体不适。这可以理解——毕竟,这些钱代表了你生命中储存的能量。当价格大跌,例如2020年3月或2022年秋季那样,对比特币持有者来说就像被狠狠打了一拳。
但价格波动并不是唯一的挑战。比特币持有者还常常遭遇来自亲友的质疑,他们认为你投资这样一个波动剧烈的资产简直是傻。你可能熟悉这种感受。在下跌期,批评者落井下石,加倍嘲笑;而在上涨期,他们又将你的收益归因于运气。很多人将波动性视为风险,认为比特币是不负责任的投资。他们还受到关于比特币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所耗能源的恐惧、不确定与质疑(FUD)影响,觉得比特币在伦理上有问题。因此,他们干脆全盘否定比特币,认为你一定疯了才会持有它。
但令人惊讶的是:真正的比特币持有者在价格下跌时反而欢呼雀跃。即使这些下跌让他们账面财富缩水,他们仍然欣喜若狂,因为可以用更低的法币价格购买更多比特币。他们在 X 或 NOSTR 平台上发帖,炫耀自己在低价时“堆叠”了多少聪(sats,satoshis,比特币的最小单位)。他们还会晒出布置简陋的房间或磨破的袜子,调侃说拥有更多物质就等于“做空比特币”。当其他人因恐慌而卖出时,这些坚定持有者却声称自己是“最后的买家”。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比特币持有者在净资产一夜之间被腰斩时还能庆祝?答案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已经训练自己养成“低时间偏好”(low-time preference)的习惯,关注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损失。对他们而言,每一次下跌都不是挫败,而是为未来建设打基础的机会。
我有一个朋友,经营一家名为“比特币更好”(Bitcoin is Better)的非营利组织,非常关心中产家庭,并致力于通过比特币教育赋能他们。在2024年初价格快速上涨时,他紧张到不得不离家、去外面走走并祷告。与大众印象相反,比特币价格的快速上涨并不总是让持有者欢呼。很多人,包括我这位朋友,会担心价格涨得太快,导致还没完成普及工作,更多人就被抛在后面了。
对我们比特币持有者而言,把财富转移到比特币,是因为我们相信将来会有巨大的回报。我们并不是为了受苦而受苦,也不是因为亏钱而高兴——我们毕竟是人!而是因为我们深信,现在所做的投资,未来会成倍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下跌中欢呼。正如 MicroStrategy 董事长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那句名言:“它(比特币)会永远上涨,Laura,永远。”一个人之所以能如此坦然面对暂时的痛苦,是因为他相信比特币最终会胜出。
基督徒的享乐主义
约翰·派博牧师(John Piper)曾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伯利恒浸信会担任讲道与异象牧师三十多年,并创立了“渴慕神事工”(Desiring God Ministries),著有多本书。他推广了一个名为“基督徒享乐主义”(Christian Hedonism)的概念,教导说:我们最深的喜乐是从寻求神中获得的。派博认为,追求个人喜乐不只是被允许的,而是必要的。他坚持认为,“荣耀神”与“在祂里面喜乐”不仅是互补的,而是本质上分不开的。他常在讲道和播客结尾重复这样一句话,精准地传达了这一理念:“当我们最满足于神时,神就最得荣耀。”换句话说,神在我们以祂为最大喜乐的时刻,最被尊崇。
派博强调,在神里面寻求我们的满足不只是可行的,而是至关重要的。透过在神里面寻找喜乐、满足和欢愉,我们完成了我们被造的最终目的,与福音对齐,并为创造主带来最大荣耀。正如以色列王大卫所说: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诗篇 16:11
基督徒享乐主义与世俗享乐主义不同。世俗享乐主义往往与放纵和无节制地追求感官快感联系在一起,而基督徒享乐主义追求的是在神里面的至高喜乐,并且是与神的旨意对齐的。它颠覆了传统对“享乐主义”的认知。不是放纵每一个肉体的欲望,而是培养对神深切的渴望,并以顺服祂来追求这种渴望。
只有当我们紧紧抓住那为信靠耶稣之人所预备的盼望时,这种视角才成为可能。在基督里,我们有永生的应许、有伊甸咒诅的除去、有所有错误之事完全得医治与复原的盼望。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处境就变得次要。无论顺境或逆境,我们都寻求神、在祂里面得满足,因为我们知道结局如何。
彻底的放下
这种结局美好的确据,使基督徒能以彻底的放下(radical abandon)来生活,将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以敞开的手来持守。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在将福音带给厄瓜多尔瓦奥拉尼(Waorani)部落的过程中殉道。他曾说:“那把自己无法保留之物献出,去换取他无法失去之物的人,并不愚蠢。”他知道,这一生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带进坟墓,但他能得着基督。正因如此,艾略特和他的团队愿意冒生命危险去传扬神的爱。在他死后几年,那部落的人归信了基督。
以敞开之手、慷慨之心生活,带来一种自由感。它改变了我们是谁。作家与牧师兰迪·艾尔康(Randy Alcorn)说得好:“奉献是向更伟大的存在与更伟大的使命的喜乐顺服……它使我从宝座上退下,让祂登上。”当我们慷慨地使用时间、才干和财富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从那些我们常常崇拜的小事上转移。换句话说,舍己的行动帮助我们脱离自我中心。就像养成一个新习惯一样,我们可以操练自己成为慷慨的人。
为更长期回报而牺牲短期享受,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原则。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强迫自己行善,而是在被改变、被塑造成神的形象之时,培养出新的渴望。有人说,在天堂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因为你所渴望的一切都是真正良善的。想象一个地方,所有渴望都是纯洁的,也都能被满足。这就是神子民所等待的。
然而,今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苦难。事实上,跟随神常常意味着会受苦。耶稣就是如此,他被称为“多受痛苦的人”。尽管他的每一个思想和行动都在讨神喜悦、行正义,他的顺服却导致了极其痛苦的死亡。如果基督尚且经历痛苦,我们也必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痛苦中,在神里面寻求满足呢?
基督徒享乐主义承认,自我否定与受苦是旅程的一部分,但这一切因末后的盼望而得以支撑。更重要的是,因为耶稣也曾受苦,我们知道受苦不是徒然。当我们经历苦难时,我们可以在一个确据中得着安慰:有更美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圣经这样描述: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哥林多后书 4:17
斯多葛主义与利他主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督信仰不同于斯多葛主义。斯多葛哲学教导人们以理性控制情绪来克服苦难。然而,有些处境实在太绝望,例如绝症或亲人离世,这些时刻理性控制变得毫无作用,悲伤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
相较之下,基督信仰提供了超越一切处境的盼望,甚至超越死亡本身。它应许有一天,世界将被更新,苦难与死亡将不复存在,那位最爱我们的人将亲自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
基督徒享乐主义呼召我们在神里面寻求喜乐,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喜乐会透过黑暗的缝隙闪现;即便它没有出现,我们也能在那即将来临的盼望中得着安慰。这使我们今日可以有所牺牲,因为我们信靠神会为我们成就,即使我们不总能理解祂的方式,但我们知道:祂终将成就。
耶稣的牺牲仅仅是出于慈善之举吗?这个问题仍挥之不去。他为了我们得以存活而受死,为了我们的自由而承担痛苦。这种舍己的行为是否完全是无私的?还是其中也包含某种自我利益的成分?
阿姨·兰德(Ayn Rand),一位强烈反对利他主义的思想家,曾著名地说过:“如果任何文明要存续,人们必须摒弃利他主义。”
许多比特币支持者也认同兰德的自由意志主义价值观。在她的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中,兰德展现了她强烈客观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并将现代道德视为对个人潜能的威胁。对她而言,利他主义意味着个体为集体的平庸而牺牲自身,是社会崩溃的配方。她主张,人们在为自身利益而行动时会惠及所有人;而被迫牺牲只会使个人沦为他人议程的牺牲品。
“牺牲是为了一个较低的价值或毫无价值的东西而放弃一个更高价值的行为。理性行为的原则恰恰相反。要始终按照你价值体系中的层级行事,绝不为次要价值牺牲首要价值。”
—— 阿姨·兰德(Ayn Rand)
兰德会如何看待耶稣的牺牲?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她显然不会认为耶稣的行为值得称道。但她是否误解了基督教的本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行为,是否也可以视为某种形式的“自利”——一种追求更高善、符合更高价值的选择?
虽然欣赏兰德的作品,牧师约翰·派博(John Piper)认为,她误解基督教的利他主义,是因为她的无神论立场。她无法认识到神是终极价值,因此忽略了耶稣如何通过牺牲之爱来彰显那最高价值本身。耶稣的行为拯救了人,使人从非理性中脱离,并将人的敬拜与仰望指向那至高的价值——神自己。
“如果神是我们最高的价值,如果祂能满足我们的灵魂,并且我们与千万从死里得生命、被赢取来享受祂为至高价值的人一起加入祂,那么在怜悯、仁慈与爱仇敌的行动中,我们不必牺牲我们的最高价值——因为我们此举的目标正是要把人带出罪恶与非理性,使他们能够清晰地看、清晰地想、清晰地爱,并清晰地敬仰。”
—— 约翰·派博(John Piper)
派博解释说:当神是中心时,利他与牺牲并非放弃更高价值以换取较低者,而是体现了对至高价值的追求,是在神里面的终极满足。
基督的奖赏
“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希伯来书 12:2
耶稣在世三十多年,到底得到了什么?许多神学家认为,他之所以忍受十字架,是因着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我们。耶稣不仅被高举、拥有万有的权柄,也因着十架的忍耐,把我们赢得作为神的儿女与敬拜者。
这正是“利益一致”的力量所在:当神是我们的奖赏,我们的终极满足就与祂的荣耀汇聚于同一点。
当耶稣顺服父神的旨意时,祂知道十字架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但祂关注的不是接下来几天或几个月,而是未来的千年、甚至永恒。选择终极牺牲的道路,是这个世界所见过最深刻的“低时间偏好”行为(low-time preference)。跟随祂,就是拥抱这永恒视角,去追求那真正重要的事。
“当我把那 20 美元给我有需要的朋友时,我其实很紧张,但我是带着喜乐去做的。这是我遵循神旨意、模仿祂牺牲之爱的方式。我在舍己中发现了比自己保留那笔钱更大的喜乐。这让我处在一个依靠神的状态,而祂乐意在此处施恩,也确实向我显明祂的信实。”
不可思议的是,那一周我奶奶失忆了一下。就在收到第一张贺卡几天后,又一张卡寄来了,里面又有一张 20 美元钞票!我几乎不敢相信。她通常几个月才寄一张卡,而且都是在节日或我生日时寄的。这一次的巧合,简直是个小奇迹。在那一刻,神亲自供应了我,也再次印证了祂的应许:当我们优先寻求祂的国和义时,祂就会照料我们的需要。
如果你已经是那种愿意为比特币放弃短期享乐、追求长远回报的人,那为何不也尝试拥抱永恒的视角、效法耶稣的脚踪呢?为何不试着信靠祂?试着慷慨一些,看看在这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你现在必须舍弃什么,才能换取那存到永远的奖赏?4o
第十五篇默想:信心(在比特币中?)
几年前,我在健身房认识了一个人,他用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介绍自己:“嘿,我叫亚当(Adam),这挺倒霉的,因为这名字来自圣经里那个人。”
出于好奇,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觉得。他解释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atheist),相信的是科学,因为那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的。相比之下,他说基督教(Christianity)是建立在“信心”上的,他定义为“没有证据的相信”。我告诉他,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信心”这个词的同义词是“信任(trust)”。它并不是没有证据的相信,而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确信。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信心。例如,你有多确定自己坐的椅子能承受你的体重?你之所以坐下,是因为你信任这张椅子的承托能力,这种信任基于经验、你对工艺质量的理解等。将信心放在椅子上是合理的,如果不这样反而显得多疑。这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基于证据的信心在行动。
不信任,要验证
在比特币社区(Bitcoin community)中,有一句话叫“不信任,要验证(Don’t trust, verify)”。这句话强调了比特币与传统银行系统之间的根本区别。当你把钱存进银行,你是在信任银行会保管你的资金,并在你需要时允许你提取。但这种信任有时会被打破,许多人都经历过无法取出自己资金的困境。2022年在黎巴嫩(Lebanon)就发生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甚至抢银行,只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钱。这种信任崩塌凸显了“验证”比“盲目信任”更重要。
“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运行所需的信任。我们必须信任中央银行不会让货币贬值,但法币历史中充满了这种信任的破裂。”
——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在比特币中,我们无需信任银行来安全保管资金,因为我们直接拥有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成了自己的银行。我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进行比特币交易——从交易所转账到我的硬件钱包(hardware wallet)。能确实拥有这些比特币,没有其他人需要负责保管它,这种感觉极其振奋。我知道它不会被重复质押(rehypothecate),我也能随时将它转给任何人、任何地方,无需中介。
与法币不同,比特币用户可以运行自己的节点(nodes),从创世区块到现在,验证整个比特币区块链(blockchain)。每笔交易每10分钟就被审核一次。你上次听说有人去审计诺克斯堡(Fort Knox)的黄金储备是什么时候?比特币作为一种开源协议,运作方式完全公开透明。这就意味着,当像杰米·戴蒙(Jamie Dimon)这样的人质疑比特币的2100万供应上限时,任何具备基本编程知识的人都可以亲自验证这一点。
关键的区别在于:比特币所需的信任远远小于法币系统。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信任比特币,而是说我们信的方式根本不同于信银行或货币发行者。信任银行是基于他们的品牌和声誉,但我们几乎不可能知道他们如何处置我们的资金。我们也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因政治立场或身份就冻结我们的账户。而法币的发行量则更加难以验证——没有人真正知道现在市面上有多少美元在流通。即使得到了一个可信的估算,我们也无法知道明年会印多少,因为这些决定是由12位未当选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Federal Reserve Board members)在闭门会议中作出的。这种对法币和银行的信任,更像是盲目信仰。
在比特币中,我们不需要第三方管理我们的资金。我们自己保管。我们能验证每一笔交易。我们可以透过开源代码确认比特币的总量永远不会超过2100万枚。比特币的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已经为未来上千年写好,这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可信度。
信心体现在行动上
当我和新朋友亚当走出健身房,准备过马路时,我问他是否有信心我们能安全走到对面,不被车撞。他犹豫了一下,不太确定如何用言语回答,但他的行为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们一起走上了斑马线。我是在开他玩笑,但我想他明白了我的意思:过马路就是一种信心的实践。这不是盲目一跃,而是基于现有证据所做出的信任之举。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你的投资。你可能会问:我对比特币的判断会错吗?当然可能。但随着你研究愈多,你的信心也会愈强。基于日益增长的证据,你相信把资产放在比特币里比放在现金、股票或房地产中更安全。这种确信驱动着你买入并持有比特币(HODL)。你用不断贬值的美元交换了不断升值的货币,并将其妥善保存在冷钱包(cold storage)中,不依赖任何托管人或金融中介。
认知决定投入比例
重点是:我们配置多少比特币,其实反映了我们信任它的程度。换句话说,我们的投资,是我们信心的一个函数。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希伯来书 11:1
信心就是相信某件事在将来会实现。信心反映了我们对比特币的确信程度。由于其绝对稀缺和强烈需求,比特币极可能随着时间升值。即使Mastercard、Visa 或 Interac(加拿大最常见的电子支付) 宕机,比特币也仍能运行,因为它具备强大韧性。我的信心是有根据的:自2013年以来,比特币100% 正常运行(uptime)。我的信心对应着我的确信程度,而这种确信来自我对它的理解。正如许多比特币支持者常说的:认知水平越高,投入比例也越高。
我的朋友亚当错了。信心并不是没有证据的相信,而是基于证据的信任。所以,如果我们想知道谁最相信比特币,其实很简单:看看他的配置比例就知道了。
在投资领域,行为胜于言语。人们常常公开发表一些言论以影响市场或操控结果,但他们的实际行为才最真实。那些对比特币有最强确信的人——常被称为“不负责任地全仓(irresponsibly long)”的比特币极端主义者——他们的配置占净资产的比例最大。他们是最有信心的群体。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雅各书 2:17
在圣经中,缺乏行动的信心被称为“死的信心”。如果你说你相信某事,却没有任何准备行为,那你的信心就毫无作用。你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那你会提前设好闹钟。你相信Nvidia(英伟达)的股票将在未来十年引领市场?那你就会重仓投资。信心必须伴随行动。否则你就是在欺骗自己和他人。圣经说得很清楚:真实的信心,必然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你相信比特币吗?你认为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储备货币(global reserve currency)吗?你是否认为它因其独特特性,是你辛苦积蓄最安全的去处?如果是这样,你就会把储蓄投进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的配置比例就是你信心的量度。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说自己信靠耶稣的人。如果某人声称信任耶稣,把信心放在祂身上,那他生命中应该有具体的标记表明这一点。他的品格会展现出这一信心。他会迅速原谅别人,充满谦卑与爱心,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为什么?因为他越来越像基督,这反映了他对基督的信心。换句话说,我生命中越多方面顺服基督,就表示我越信任祂:信任越深,顺服越广,生命的改变也就越大。
记住,信心是确信的量度,而确信是建立在知识上的。那些最信靠耶稣的人,往往是那些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祂生命、了解祂性情的人。当你想更了解某个人,你会花时间与他相处,观察他在不同处境中的反应,了解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同样,圣经的叙事展现了神的性情。我们看到神在各种情境中与人互动,彰显祂的圣洁、权能与慈爱。随着我们收集证据、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决定是否信任祂。我们的“教育程度”将决定我们的“投放比例”。
不过,这里需要一个提醒。有些人确实对圣经有深刻的知识,但却将这些知识用来作恶,而不是行善。他们操控别人,利用原本该带来自由的真理为自己谋利。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宣称代表的神完全相悖。
真正认识神的人,必须谦卑,这种谦卑应该反映出耶稣的品格。若没有这种谦卑,再多的知识也毫无用处,只会带来没有行动的“死信心”。许多人曾被基督徒伤害,这些基督徒口称信靠基督,却活得一点不像祂。甘地(Mahatma Gandhi)曾说过:“我喜欢你的基督,但不喜欢你的基督徒。你的基督徒和你的基督太不像了。”
许多公开称呼耶稣为“主”的人,其生活却完全不像祂。从腐败的政客到虚伪的神职人员,有很多人声称是基督徒,但行为却与他们宣称跟随的那一位大相径庭。他们终将面对一个令人惊恐的真相,这一点圣经中最令人震惊的经文之一明确地表达出来: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马太福音 7:21–23
信靠基督意味着什么
信靠基督会改变你生命的方方面面。你信祂必供应你的需要吗?如果你信,就会少为物质焦虑。你信祂掌管宇宙也掌管你的人生吗?那你就不会陷入虚无主义,而是会带着使命而活。你相信祂掌握你永恒的生命吗?那你就会有勇气,会愿意冒险拓展神的国度。
基督带来极深的安全感与盼望——比比特币所能给予的要多得多。祂带来对死后的确据,也带来当下生活的意义与方向。神为那些信靠祂的人所做的一切,其浩大之处难以言表,但诗篇中的话表达得非常贴切: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
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
——诗篇 103:2–5
我希望我的朋友亚当在我们短暂的交谈中,对“信心”的本质有了一些认识。信心并非盲目的相信,而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信任。真正的信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将体现出我们对神性情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根植于个人经历之中。神是一位可以认识、可以经历的位格(personal being)。你越认识祂,就越能信靠祂——正如比特币一样。
第十六篇默想:谦卑
“保持谦卑,持续囤币(Stack Sats)。”
——马特·奥戴尔(Matt Odell)
2020至2021年间,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加密货币的代名词。作为FTX交易所的幕后主脑,他迅速崛起,受到政界人士和风险投资家的青睐。随着传统市场的收益率接近零,FTX成为了一束希望的光,承诺加密投资可带来8%或更高的收益。不仅是散户交易者和加密爱好者被吸引,连机构实体和对冲基金也纷纷投入巨资。甚至有养老金基金也参与投资!许多人开始猜测,FTX或许真的能够主宰整个金融世界。
尽管坐拥巨额财富,班克曼-弗里德以穿着朴素和频繁宣称“金钱对他而言毫无意义”而著称。他同样以热衷慈善、关注环保议题以及坚定素食主义闻名。他所创立的加密代币FTT,其价值在短短两年内从3美元飙升至超过70美元,几乎与公司一同腾飞。
尽管身为加密领域领袖之一,班克曼-弗里德基本上对比特币(Bitcoin)不屑一顾,认为它是过时的技术。他将比特币比作Myspace,而FTX则是Facebook。他认为比特币底层网络的扩展性有限,运行缓慢而笨重,而这都是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机制的错。
“要支持每秒进行数百万笔交易的系统,必须极度高效、轻量化,并拥有更低的能耗。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网络正是如此。”——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那个能将加密世界带向新纪元的人。他的愿景汲取了比特币的优点,意图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然而在他人看来,这种自信却更像是咄咄逼人的傲慢。有些轶事提到,班克曼-弗里德甚至在与管理数十亿美元资金、即将对FTX做出重大投资决策的基金经理通话时,毫不在意地一边玩在线游戏。
班克曼-弗里德的垮台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 16:18
2022年11月初,局势突然急转直下。当币安(Binance)曝光FTX的可疑财务状况时,加上美联储激进加息,昔日如日中天的FTX帝国开始土崩瓦解。调查指出,FTX涉嫌发行数十亿美元的“纸面比特币”,谎称客户资金已按特定资产配置,实际却将大量资金转移至旗下对冲基金Alameda Research,用于高风险加密代币投机。
随着利率上升,储户纷纷提现,使Alameda陷入财务危机。据称,班克曼-弗里德于是动用了FTX客户的存款为Alameda输血。甚至有传言称,这些资金被用于在巴哈马购买豪华房产。2022年11月11日,FTX正式申请破产。
班克曼-弗里德所涉欺诈的规模被比作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FTX崩盘约一年后,他被判所有罪名成立。他企图超越比特币,将自己包装成金融救世主,通过其加密计划拯救世界。但那是一个建基于谎言和欺骗的假福音,最终换来的却是25年监禁。在他对待比特币的态度上,班克曼-弗里德成为骄傲的化身。
你配得什么价,就会用什么价买到比特币
比特币圈流传着一句话:“你会以你应得的价格获得比特币。”那些早期愿意主动了解比特币的人,如今已享受显著的涨幅回报。而那些在长时间熊市中买入的人,通常也得等待多年才看到收获。与此同时,许多人仍在一旁观望,因为无知、误解,或出于反感而错失入场机会。
尽管如此,大多数比特币人(Bitcoiners)都相信,总有一天几乎每个人都会进场——不是因为他们想买,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买。如果比特币最终成为全球储备资产,许多人将因错失良机而无法拥有有意义数量的比特币。届时,各公司与政府若要获得足量比特币,将不得不耗费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美元。而这正是博弈论(game theory)生效的结果:出价越晚,成本越高,获得越少。最终,每个人都会以其“应得”的价格获得比特币。
我常听人说,一个人开始认真看待比特币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是否具备谦卑(humility)。越谦卑的人,就越早愿意承认自己对比特币的误解,并愿意学习。但我也遇到过很多谦卑的人,对比特币仍一无所知。我不责怪他们——我自己以前也一样。我曾认为比特币或许很重要,但因为太陌生而让我感到害怕。我选择忽略它,希望它自己消失。但它没有。如今,我深信它永远不会。
没有两段“橙色药丸”(orange pill)之旅是相同的。比特币(Bitcoin)代表着对金钱认知的根本性转变,而理解它的本质通常需要数十小时的学习。“啊哈时刻”(aha moment)因人而异,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如此,一旦某人真正理解了比特币,通常会有两种回应。
第一种回应是拒绝比特币。你可能只把它看作是积累更多法定货币(fiat currency)的一种工具,而未能认识到它是更优越的一种货币形式。也许你将比特币比作 Myspace,也许你相信自己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版本——一个用更少能量、交易速度更快的版本。毕竟,Satoshi 只是带我们走到这一步,对吧?于是你创建了自己的代币(token),急于向世界展示你能如何改进它。“加密兄弟”(crypto bros)热情欢迎你,你自信满满地相信自己能拯救这个产业。
又或者,你可能淡化了全球货币问题。美国 36 万亿美元(而且仍在增长)的国家债务,在你看来或许并不令人担忧——其他国家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也同样糟糕。你忽视了全球法币债务危机,坚信人工智能(AI)的生产力提升将阻止另一场大萧条。毕竟,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股票、债券和房地产,谁还需要比特币呢?
第二种也是最好的回应,是接受比特币本来的样子。你认识到它与其他加密货币(crypto)和金融工具的不同,你开始意识到当前货币系统中的不公正。你甚至可能会深入研究奥地利经济学(Austrian economics)。你明白,比特币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维持其 2100 万供应上限的同时持续运作。最终你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比特币在货币竞赛中已经赢了,只是这个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而已。很少有人像 Adam Back 那样体现出对比特币的这种第二种回应。
亚当·贝克的谦卑
亚当·贝克(Adam Back)是一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与密码学家,在比特币的发展过程中作出过奠基性贡献。1990年代末期,随着网络通讯的兴起,亚当提出了哈希现金(Hashcash)的概念,这是一种反垃圾邮件的机制,旨在阻止垃圾邮件与拒绝服务攻击(DoS)。其原理很简单却极具创新性:要求发件人先进行一定的计算工作,以证明他们确实付出过努力。这种机制的目标,是为互联网创造“摩擦”,让大规模垃圾信息发送因计算成本变得不划算。虽然哈希现金最终并未被广泛采用,但它在密码学领域却是重要突破,并为后来的创新铺平了道路。
2008年,当神秘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首次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时,直接引用并整合了哈希现金的概念。比特币系统要求矿工通过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来验证并将交易添加至区块链,其原理与哈希现金如出一辙。这项机制确保了比特币网络的安全与可信度,使其真正去中心化。
亚当·贝克意识到比特币的潜力后,迅速成为其早期的支持者与布道者。他积极参与比特币社群的论坛与讨论,并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贡献。随着加密货币生态的不断发展,贝克的角色也逐渐演变。他共同创办了Blockstream公司——一家在比特币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技术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亚当在这一切中所展现出的谦卑。首先,他愿意承认,自己最初为抵御垃圾邮件而设计的机制,其最佳用途并不是原本设想的方向;其次,他愿意接受自己发明的技术被重新诠释与应用——用于保障一种新型网络货币的安全;第三,他不图名利,而是选择在中本聪所开启的框架中继续建设,而非去复制或超越。亚当本可以复制比特币、发起分叉币、创建自己的代币来收割声望和财富,但他没有这样做。因此,他成为比特币生态中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当然,也有人猜测亚当本人就是中本聪。如果这属实,那么他至今从未出售自己所持有的大量比特币,并始终保持低调生活,那将是对其谦卑精神最深刻的见证。
谦卑的心态
牧师瑞克·沃伦(Rick Warren)曾说:“谦卑不是看轻自己,而是少想自己。”这个观念非常有帮助,因为它打破了“刻意谦卑”的误区。就像有人告诉你“不要想象大象”,结果你脑中立刻浮现一头大象。与其刻意压抑自我关注,不如如沃伦所说——将注意力转向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当你专注的对象足够伟大,自我自然就变得渺小。
圣经教导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而不是贬低自己。自我贬低不仅对自身有害,也让原本能从你恩赐中受益的人受损。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会导向自怜,而自怜本质上仍是以“自己”为中心。真正的谦卑,既不是过高评价自己,也不是贬低自己,而是正视真实的自己: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罗马书 12:3
神知道人天生容易自高自大,这会毁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若不愿意为他人作出牺牲,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好配偶、好父母或好朋友。谦卑意味着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原谅。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要经历多次与比特币的接触之后,才会真正“服下橙色药丸”(orange-pilled)。我们需要时间与经历,才能放下固有观念,接受对现实更准确的理解。
正因如此,人们在接受比特币前,往往需要多次的接触和反思。“橙色药丸”的觉醒之旅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理解比特币所代表的金钱观变革,通常得花费几十小时的学习与思考。每个人的“顿悟”时刻都不一样。而这也正是对耶稣回应的写照。
我们对耶稣的看法同样如此。耶稣设立了一个颠覆性的生活标准。祂教导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马可福音 12:31)、要爱仇敌、为逼迫我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 5:44)。两千年来,没有任何人能超越祂的教导。那么,我们将如何回应祂呢?
我们对耶稣的回应,通常有两种路径。我们可能会拒绝耶稣,觉得祂的教导不合时宜——太软弱、太苛刻,或是落伍了。于是我们按自己的喜好,拼凑一个“更适合”的,建立在我们既有观念上的耶稣版本。我们只接受我们喜欢的部分,从其他哲学或宗教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元素,拼凑一个多元、宽容的“普世上帝”。
或者,我们会低估自己的问题。我们淡化罪的严重性。觉得“没那么糟”,“每个人都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否认需要救主,自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们变得像班克曼-弗里德,以为自己就是王、自己就是神。我们不愿面对现实,而是试图让现实屈服于我们。我们要么淡化自己的败坏,要么淡化神的圣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谦卑的回应却是:“有神,我不是祂。”当我们接受耶稣时,我们承认靠自己无法达到神的标准。我们需要救赎,需要耶稣来弥补我们的亏欠。我们让祂用祂的公义(righteousness)交换我们的罪孽,用祂的完全遮盖我们的不完全。
谦卑也承认:我们无法改良耶稣的教导。尽管耶稣有些话听起来“很奇怪”(当时的门徒也这么觉得),但若我们愿意深入理解其中的智慧,就会发现其中的永恒价值。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带着顺服的心、清醒的头脑,归服在圣经的权柄之下。
保罗(Paul)原是基督教的极端反对者,但在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他被耶稣亲自拦截。主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使徒行传 26:14)这里的“踢刺”形容保罗顽抗神旨意,就像牛踢打赶牛用的刺棒一样,不仅没用,反而自伤。很多拒绝比特币的人也有类似经历——他们越努力越贫困,只因抗拒顺应真实的金钱逻辑;他们没有跳入比特币的洪流,而是逆流而上。
真正的谦卑,是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并愿意依靠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来得帮助。它能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正如亚当·贝克看见比特币的潜力,选择与之同行而不是抗拒它,我们面对耶稣时也有同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与祂联结,让祂的良善取代我们的破碎;或是继续倚靠自己,孤军奋战。
第十七篇默想:当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
在他的广受好评的自传《Open》中,网球巨星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分享了成为全球最顶尖运动员的经历。阿加西在网球界一路攀升,成为仅有的八位赢得所有四项大满贯赛事的男子选手之一。他于1995年登上世界排名第一,并在职业生涯中累计保持了101周的第一位置。阿加西对成功并不陌生。
他在书中提到,自己从小被迫从事网球,承受着巨大压力,这对他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严重影响。他坦言曾经深深厌恶这项自己倾尽一生的运动。他的毅力让他取得了远超常人的成就,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网球选手之一。尽管如此,阿加西却表达出一种深深的不满足,他说道:
“赢球的感觉远不及输球带来的痛苦,而那份好感觉也远没有坏感觉持续得久。根本没得比。”
已故传奇摇滚乐队皇后(Queen)主唱佛莱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也表达过类似的不满足。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无数成功。皇后乐队不断推出热门歌曲,占据音乐排行榜高位。然而,尽管享有极高的名声和荣耀,墨丘利曾如此说道:
“你可以拥有全世界的一切,却依然是世上最孤独的人,而这是最痛苦的孤独。成功带来了世人的膜拜和上百万英镑的财富。但它却使我无法拥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段充满爱、持久的关系。”
当我们看到这些在世人眼中站上巅峰的人,最终仍感空虚与不满足时,不禁要问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你真的得到了你曾渴望的一切,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个比特币信仰者(bitcoiner),你或许早已思考过这个场景。试想比特币“登月”,让你获得远超想象的财富。当你不再需要工作维生时,当你终于向曾质疑你的人证明了你是对的,你会作何反应?
当你梦想成真
如同本书前面所述,如果你是个比特币信仰者,梦想成真是很有可能的结果。不同于法币(fiat currency)可以无限印发,比特币兑法币的升值由其固定供应量(fixed supply)所驱动。已经有些人实现了“比特币梦”,他们早期的投资增长了百倍甚至千倍,带来了改变人生的财富。许多比特币信仰者相信这种增长轨迹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
比特币常被比喻为一列火车,乘客可以在不同的车站上下车,每一轮价格周期就代表一次停靠。有些人早在比特币还是两位数价格的年代就已上车,如今选择在自己设定的“车站”下车兑现收益;也有人刚刚上车,希望能再坐几站。历史上,比特币每一轮周期的价格都曾增长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十年的持有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当然,也有些人决心永不下车。
是的,有人说他们永远不会卖掉自己的比特币,并宣称“比特币永远不嫌多”,但终有一天,你可能会拥有比你所需多得多的财富。当那一刻到来,你将如何回应?你会明白:财务上的成功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
三个令人清醒的现实
《传道书》(Ecclesiastes)传统上被认为出自所罗门王(Solomon)之手,这位以色列古王以智慧著称。他是一个似乎拥有一切的人——财富、智慧、权力——然而他所写的这本书却是整本圣经中最沉重的篇章之一。《传道书》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反思,与它的“姊妹书”《箴言》(Proverbs)形成对比。后者提供了通往成功生活的智慧路径,而《传道书》则以三大令人清醒的现实打破了这些模型。
第一个现实是:时间永不停歇地前进。想想你自己的家族历史:你可能记得祖父母的名字,但你是否还记得你的高祖父母?如果我们追溯得更远呢?《传道书》的作者对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感到痛苦。他哀叹,过去的事情大多被遗忘,将来的事情也很快会被人遗忘。
“已过的事,无人记念;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传道书 1:11
所罗门指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死亡终将吞噬一切。无论你怎么活——不论你是像德兰修女那样行善,还是像希特勒那样邪恶——死亡终将降临。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也许能多延几年寿命,但并不能改变结局。最终,所有人都将面对相同的命运。这残酷的现实深深困扰着作者。
“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都是一样……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
——传道书 9:2a-3b
第三个问题也同样令人不安:人生中存在不可控的随机性。不管我们多么努力掌控生活、严于律己,随机性依然无法避免。我们仍然可能患癌、遭遇车祸失去亲人、被裁员,甚至在毫无缘由的暴力事件中成为受害者。
我有一位同事亲身经历过这种情况。几年前的一天,他下班回家时,在门廊上发现一个包裹,包装得像是小孩的生日礼物。他把它带进屋,结果那是个爆炸装置,导致他永久受伤。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其他人也安然无恙。但直到今天,他身上仍留有伤疤。更令人不安的是,警方调查发现他并非被针对——这是一起随机的暴力事件。无论我们如何调整生活的“输入”,结果仍是不可控的。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明哲的未必得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传道书 9:11
时间向前推进,总有一天,没有人会记得你的名字。厄运可能毫无预兆地临到你;不论你活得多好,最终也难逃死亡。这是《传道书》作者痛苦的省思。为了解脱这份苦闷,他开始了一场寻找满足的实验,一次次地尝试各种体验。
“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好叫你得福;谁知,这也是虚空。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
——传道书 2:1–2
他尝试游戏与欢笑,又沉迷美酒,寻求上等美酒带来的安慰。接着,他投入豪华不动产,建造园林、池塘和花园。他进一步追求享乐,积累财富:仆婢、牲畜、金银财宝、美丽女子。他拥有一切,站在人类成就的顶峰——但仍觉得不够。
“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工,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传道书 2:10–11
所罗门认为,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空”。“虚空”在希伯来文中是“hevel”,意为“蒸汽”或“烟雾”。它有形状,有外表,却没有实质;你无法抓住它,它出现得快,消失得更快。一旦时间过去,便无迹可寻。烟雾也代表困惑:人生常令人迷茫。我们努力行善,却仍遇不幸,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传道书》想传达的核心困境。
财富的危险
此外,作为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s),我们可能会对金钱产生不健康的执着。即便我们找到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的货币形式,也不能因此一天五到十次地查看比特币的价格。《传道书》中隐藏着对所有想致富之人的警告:
“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货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
——传道书 5:10–11
当被问及“拥有多少钱才算够”时,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曾说:“只要再多一点。”财富增长的同时,欲望也会增长,这往往导致永远的不满足。比特币也一样——人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拥有得够多。然而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早已拥有足够的比特币来过舒适生活,有些人将来甚至可能拥有远超所需的财富。我们必须提防对金钱的爱——即使这金钱是比特币。相反,我们应当将爱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把金钱当作工具,用来服务他人、提升生活。
作为期望通过比特币迎来更光明未来的人群,《传道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针现实的清醒剂。比特币社区是一个高度投入的群体。我们的低时间偏好(low-time preference)塑造了有节制的生活方式。我们努力创造高质量、持久的产品,注重健康习惯,保持持续的好奇心,从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活出了《箴言》的价值观——追求智慧,并期待由此而来的丰盛人生。
然而,《传道书》提醒我们保持谦卑,意识到人的脆弱性。不管我们的习惯多么自律、计划多么缜密,我们仍然受限于时间与偶然。我们终将死去,我们的名字终将被后人遗忘。从宇宙的尺度来看,一切不过是虚空——最终归于虚无。
敬畏神,享受生活
虽然《传道书》的基调无疑是清醒、甚至是忧郁的,它也提供了解决这看似无意义人生的出路: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传道书 12:13
归根结底,《传道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要敬畏神,遵行祂的旨意。这个“敬畏神”的主题同样是《箴言》的核心开场主题:“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 1:7)。换言之,若要过好这一生、活在自然秩序之中,我们就必须怀着敬畏之心面对神。这种“敬畏”并不只是因为神比我们更强、更大或更聪明而感到害怕,而是出于一种深沉的敬重与敬畏。
当被问及是否相信神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曾这样回答:“我活得像神存在一样。”虽然基督教的立场更进一步,主张人与神之间可以建立深刻而亲密的关系,但彼得森的说法至少提醒我们:是否真的相信神,从一个人的生活中就能看出。信仰若是真实的,它就体现在行为上。这也正是“敬畏神”的部分体现。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
——传道书 9:7
除了劝勉我们敬畏神,《传道书》的作者也鼓励我们享受生活。他提醒我们,生命短暂,而神已经赐给我们许多可以享受的美好事物。
这与HODL(长期持有比特币)的思维形成对照。虽然为后代留下产业、慷慨助人是明智之举,但同样重要的是享受神已经赐给你的祝福。《传道书》警告我们,总有一天身体会衰退,眼睛会昏花,味觉会迟钝,慢性病会陪伴左右,亲友会一个个离世,或你自己先行离去。所以,请趁着还能活着的时候享受生活,珍惜你爱的人,不要理所当然地对待他们的存在。
“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
——传道书 9:10
机会不会永远存在。用你积攒的比特币去追求一个梦想吧。慷慨到让人吃惊吧,用你的财富去影响你身边人的生命。
失落时间的恢复
从历史的这个侧面来看《传道书》,我们获得了新的视角。因着基督,我们如今握有超越死亡的生命之盼望。我们知道,神最终要恢复伊甸园的荣美,天与地将再度合一。那个新的乐园将不再是园子,而是城市——具备繁华都市的所有美好与舒适,但是被完全更新的城市。在那里,一切的痛苦与悲伤都将消逝。
天堂将成为一切遗憾得以恢复、一切悲痛被扭转的地方。我期待在那里再次见到童年时的宠物,与已故的祖父母回忆往事。那将是一个“一切悲伤都变得不再真实”的地方(“Where all the sad things come untrue”),一本书,每一章都比上一章更美好。
作为比特币持有者,我们应当意识到,即便比特币真的“登月”,未来仍可能出人意料。财富无法替我们承受生命中所有的不确定性,那我们又为何要执着于它?然而,因着耶稣,我们拥有一个解药,对抗时间流逝的残酷:那就是在祂里面得着的永恒保障。当我们把信心放在基督里,我们获得的是一种永恒的传承,因为这一生的挣扎,与我们所盼望的荣耀相比,不过是短暂且微不足道的。
因此,若有一天你真的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你应当怎样回应?
你应当谦卑,敬畏神,并尽情享受神赐给你的生命——确信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基督已经为你得着了终极的盼望。
第十八篇默想:比特币能解决这一切吗?
如果你可以选择过上挪威或委内瑞拉普通公民的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挪威。这个国家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上的排名一直名列前茅,该指数衡量预期寿命、教育和人均收入。挪威人享有全面的社会服务,包括全民医保和免费教育,还拥有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充足的假期。按照全球标准来看,他们的生活非常舒适,以至于作家迈克尔·布斯(Michael Booth)称他们为“几乎完美的人”。
许多人把挪威的社会经济成功归功于其在北海的大量石油储备。然而,这只是部分原因。并非所有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都能实现繁荣。例如,委内瑞拉的石油储备是挪威的六十倍,但其普通公民的贫穷程度却高出十倍。这清楚地说明,仅有石油并不足以带来繁荣。优质的领导与良好的治理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国家的建设必须依赖具备远见卓识的建造者,才能登上全球排行榜的顶峰。
然而,挪威并非一直如此富裕。两个世纪以前,它还被认为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在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的统治下,饥荒时常发生,许多家庭不得不靠树皮面包充饥。街头饿死的人并不罕见。同时,这个国家还被暴君统治,限制百姓的聚会与旅行自由。
就在这个黑暗时期,一个名叫韩斯·尼尔森·豪吉(Hans Nielsen Hauge)的男子出现了。他经历了深刻的属灵转变,随后开始走遍挪威各地,分享他在基督里得到的新生命。他心中被对上帝的热情所燃烧,也渴望他人认识耶稣的爱。他以步行或滑雪的方式行遍全国,传讲福音。时间一久,他建立了超过一千个家庭教会小组——在当时这个人口仅八十万的国家,这无疑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他的热情蔓延开来,激励了无数人加入这场属灵运动。
然而,豪吉的影响力并非没有代价。他曾被逮捕十一次,当局视这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传道人为威胁,认为他在挑战腐败的体制。尽管遭受如此多的抵挡,豪吉的信息仍然在挪威人民中引发了共鸣。随着他们开始读圣经,并努力活出其中的教导,这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转化。豪吉的传记作者约瑟夫·肖(Joseph Shaw)这样描述这一变革:
上帝使他们成为新人,也使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焕然一新。
不论在监狱或自由之地,豪吉都致力于国家的福祉。他著述颇丰,一生共写了三十三本书,内容涵盖教育、公平交易等多方面。正是这些努力,深刻地塑造了后来挪威在属灵与物质上双重繁荣的基础。
比特币如何解决问题
在比特币社群中,有句常被调侃却又蕴含真理的话:“比特币能解决这一切(Bitcoin fixes this)。”这句话虽然常带讽刺意味,但其背后确实揭示了一部分现实:败坏的货币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尽管政府一再声称消费者物价通胀在可控范围内,但我们很多人都正亲身经历“生活成本危机”。在加拿大,过去五年里,房租上涨了 20–50%,食物价格上涨了 20–30%,而工资几乎没有增长。通胀尤其阴险,因为它主要影响到食物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
通胀是人为制造的现象。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直言:
“通胀是华盛顿制造的,因为只有华盛顿可以印钞,其他所有归因都是错误的。”
通胀本质上是一种隐藏的税收,侵蚀我们的购买力。比特币支持者认为,印钞这种行为——当其他人必须辛苦工作才能赚取金钱时,政府却能毫无成本地创造货币——这是一种不该交给任何有缺陷之人的权力。而比特币通过固定的发行总量,彻底取消了“隐形征税”的可能性。
“找出政府所作的一件恶事,我会告诉你,这背后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货币供应。”
—— 喜剧演员 David Smith
David Smith 是 2024 年比特币纳什维尔大会(Bitcoin 2024 Conference)的明星讲者之一。他在一次激昂的演讲中指出,美国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若不是依靠“印钞机”提供资金,根本无法维持。他提到,数十万人在战争中丧生,而退伍军人中的自杀人数也令人心碎。如果美国人必须直接通过加税来为轰炸阿富汗买单,那战争的预算很可能在第一年内就会被砍掉。越南战争、其他长时间冲突同样如此。Smith 认为,国家能长期打仗,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无限期地印钱。
在法币体系下,我们无论愿不愿意,都在为政府工作。既然政府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金钱,那它便可以轻易地从国民身上抽取价值,来资助它想要推动的一切政策。即使你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公民,你也不得不通过财富贬值的方式,为中东的战争出资。是法币(Fiat money)制度赋予了这种能力,而比特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法币制度(fiat system)还造成了金融系统的严重膨胀。真正的社会繁荣应来自于技术与基础设施的进步,然而法币激励机制却使得最聪明的人才转向金融投机,而非从事有意义、有建设性的工作。我认识一对聪明的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在毕业两年内就转行进入了金融领域。他们本可以投身于产品设计与建造,却为了能分享投资利润而转向了金融。我并不责怪他们——他们只是顺着金钱的流向走罢了。
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明显。在大多数北美城市的天际线中,最高的建筑往往属于银行。由于“坎提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新发行的货币首先流入金融部门,让“金融大佬们”在金钱流入实体经济之前就先抽取了一部分利润。法币制度造成了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而比特币则打破了它。
我们之所以说“比特币能解决这一切”,正是因为它改变了整个激励结构。当货币是“健全的”,且不会随着时间贬值,普通人就能安心地储蓄,而不用依赖财务顾问、持有复杂的投资组合。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专心发展自己的技艺,重新从事有价值的工作。
在比特币标准下,政府必须对其支出负起责任,因为它再也无法通过印钞偷偷征税。所有的政府服务都必须合理,并且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因为民众必须愿意通过真实的纳税来支持这些服务。此外,当人们的财富主要以数字资产(如比特币)而非房地产或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时,战争的动机也会减少。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优先掠夺的是被侵略国的黄金储备。但如果钱不能通过战争被掠夺,那发动战争又有何意义呢?
“告诉我激励机制,我就能告诉你结果。”
——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
比特币改变了金钱,从而改变了激励。这正是为什么一个比特币主导的世界,会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更美好。当然,比特币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的改变是复杂的。它必须始于个人,蔓延至家庭,再扩展到社区与国家。
圣经如何转变国家
青年使命团(Youth With A Mission, 简称 YWAM)的创办人洛伦·康宁汉(Loren Cunningham),是极少数曾踏足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之一。正因如此,他对“一个国家如何繁荣兴旺”这个问题,有着独特的洞察。他在著作《转化国家之书》(The Book that Transforms Nations)中主张:社会的真正变革必须建立在圣经原则之上,并伴随着深刻的属灵更新。
康宁汉提出了四项关键原则,认为这些原则不仅能改变个人,也能改变整个国家:
1.关于上帝的圣经观:我们敬拜谁或什么,会影响我们变成怎样的人。基督徒敬拜三位一体的上帝(三位格一体的神),这为“多样中的合一”提供了典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伊斯兰强调“合一”,而印度教则强调“多样”。康宁汉指出,敬拜三位一体的神,使社会能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让个人自由发展自己的恩赐与呼召,而不会陷入破坏性的竞争。
康宁汉总结说,这些圣经原则是一个社会兴盛的基石。当这些价值被侵蚀时,社会必然会瓦解。美国开国元勋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也曾指出,民主制度只有在国民具备美德与责任心的前提下,才能成功:
“道德与行为准则的普遍瓦解,比敌人的全部力量更能摧毁美国的自由。”
—— 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⁶⁴
他提醒我们:我们生活方式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外敌或战争,而是我们自身的道德崩塌。若我们希望维系自由、公义与机会的社会价值观,就需要一次深刻的属灵复兴。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比特币能解决这一切吗?答案是:既是,也不是。
正确的工具,转变的心
首先,比特币本身与康宁汉所提出的国家转化原则高度契合。比特币是建立在真理之上的。它清楚地、透明地揭示了自己的总供应量与网络内的“伪匿名”资产分布。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透明、最真实的一种货币形式。比特币不会说谎。
然而,比特币本身无法改变文化。它不会启示我们三位一体的神,也不会告诉我们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没有这些基础,错误的信仰体系终将浮现并扭曲社会。我们需要上帝亲自启示这些真理——而祂已经借着圣经启示了自己。圣经教导我们认识天父、圣子与圣灵;它告诉我们,人本身有着尊贵的价值,却也有着深刻的罪性;最重要的是,它指出解决人类困境的方法——借着耶稣的受死与复活,罪得赦免,人得以与上帝和好。
有些人认为:“比特币能拯救社会,耶稣则拯救灵魂”,但这种看法并不完整。比特币无法彻底改变文化,它只是一个工具。要“修复金钱”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被转化的心”来与之配合。
如果比特币成为全球货币,却人心仍充满仇恨与贪婪,不爱人如己,那么世界依然充满黑暗与暴力。反过来说,虽然“耶稣能拯救个人”这一真理无比荣耀,但上帝的计划远不止个人层面。祂要转化整个民族、社会与历史。《转化国家之书》的核心信息就是:当圣经原则深入社会,人类的一切都将转变、更新与复兴。挪威的富强并不仅仅来自于石油,而是因为上帝兴起了像汉斯·尼尔森·豪格(Hans Nielsen Hauge)这样的人,他传讲真理,带来了耶稣所赐的盼望。当福音进入人心,社会的改变就开始了。这正是上帝能透过一个人完成的神迹。
“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祂心存诚实的人。”
——历代志下 16:9
当一个人拥有一颗全然归向上帝的心,就能成为上帝权能的管道。如果你想改变一个腐败的政府,为你所爱的国家带来自由,不妨思想汉斯·尼尔森·豪格的事迹。他的传记作者约瑟夫·肖(Joseph Shaw)说,豪格的工作不仅带来了属灵复兴,也引发了经济复兴:
“(他的工作)给了那个几个世纪以来都被上层阶级垄断的经济系统,第一个沉重的打击。”⁶⁵
一个心中燃烧着耶稣之爱的小农夫,挑战了整个体系,为挪威的后代子孙奠定了和平与繁荣的基础。想象一下,若你心中有圣灵,脑中又记住了你的比特币助记词(seed phrase),上帝能借着你做成什么事。
第十九篇默想:万物更新的曙光
“基督徒在世界上,就如同灵魂在身体里。”
——《致丢格尼吐书》(Letter to Diognetus)
你要如何向一个人解释某个全然崭新的事物——一个你们双方都缺乏参照架构的东西?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向一位从未见过或吃过石榴的朋友描述这种水果。我尽力而为地说:“它的颜色有点像苹果,大小也差不多,但你得像剥橘子那样剥开它。你不是吃里面的果肉,而是吃籽。那些籽就像是红色的小爆汁点,非常美味。”
在我尝试描述石榴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依赖的是一些熟悉的参照物——苹果、橘子、籽、果汁——来弥合这道鸿沟。它是水果这一点起了作用。但如果你要描述的是一种不属于任何既有范畴的事物呢?
在我与朋友和家人的许多对话中,很明显,我对比特币(Bitcoin)的热情让我显得有些不合群。我也无能为力——我越了解比特币,就越相信它将改变世界。就像许多人一样,我多年前就听说过比特币,但直到 2020 年我才开始深入了解。在阅读了几十本书并听了数百期播客之后,我确信无疑。我如今之所以能够轻松看见比特币的潜力,是因为我努力去理解它。但我也意识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如此。为什么?因为比特币是完全崭新的。
比特币是独一无二的
比特币打破了常规。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事物,将来也不会再有。有些人认为比特币与其说是一个发明,不如说更像是一项发现,就像火或电那样。甚至还有人争论比特币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货币,或者更像是一种权力投射工具(power projection tool)(参见 Jason Lowery 所著《SoftWar》)。在 Arkash Nalawade 的优秀文章《比特币已经赢了》(Bitcoin Has Already Won)中,他通过与其他熟悉的资产作对比,捕捉到了比特币的价值主张:
“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种比它更安全、更稀缺、更有价值、更易运输、更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且具备网络效应的资产。它比黄金更易流动,比房地产升值更快。它的供应是固定的,不像股票和债券。它的支付网络比 Visa 更快且更便宜。它的用户增长速度比 90 年代的互联网还快。它的市值略高于一万亿美元。它具有巨大的上涨潜力。它已经大到无法倒下。”⁶⁶
与黄金、房地产、股票、债券、Visa 和互联网的比较有助于传达比特币是什么,但没有一种比喻能完全捕捉它的本质。如果有人在聚会上对某只热门股票做出类似的评价,你可能会笑出来,觉得这听起来好得不像真的。然而,正如 Anthony Scaramucci 所指出的:“那些做了功课的人,最终会投资比特币。”⁶⁷ 问题是,很多人之所以不会投资比特币,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做功课。他们不做功课,是因为他们未能领会比特币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你要如何评估一个没有营收、没有收益、没有市盈率的东西?作为一个完全崭新的概念,比特币缺乏熟悉的参照点,因此大多数人就将其忽略了。
作为人类,我们往往以线性方式思考,假设未来会像现在一样。一个完全新颖的事物出现的观念令人困惑。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可以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互动方式。想想印刷机、汽车或互联网——每一项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在它们刚问世时,没有人能预见其全部影响。带来生活巨大改变的创新,是历史中常见的部分,随着未来的推进,它们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如今,许多人难以理解比特币,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用熟悉的框架来评估事物。比特币不像股票,因为它没有发行方且供应完全固定。它不像 Visa,Visa 是最终清算层。它也不像黄金,因为它是数字的,不是实物。它也不同于其他网络上的信息,因为它不能被复制粘贴以制造更多。作为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加密货币,它与其他加密货币也完全不同。
比特币没有 CEO,也没有已知的创始人可以将其共识机制从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改为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它的货币政策是透明且永久固定的。它没有董事会,也没有营销团队。不像其他加密货币,比特币没有进行首次代币发行(ICO),因此也没有在上线前向内部人员发放奖励。比特币位于历史、人类学、技术、哲学与经济学的独特交汇处。它不像人类所经历过的任何事物。它是一种新的现象,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起初令人困惑的创新构成的。
圣经中的“橙色药丸时刻”
在成为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之前,我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潮流。但当我更深入研究时,我开始理解,虽然比特币是新的,它却植根于古老的原则之中。某晚我读创世记第 23 章中一个相对冷门的故事时,这一认知击中了我。这段故事讲述族长亚伯拉罕(Abraham)为刚去世的妻子撒拉(Sarah)购买一块坟地。我发现自己被这笔交易的细节所吸引:
“亚伯拉罕听从以弗仑的话,在听见的人面前照着通用的银子平了价,给了以弗仑四百舍客勒银子。于是,麦比拉前、幔利那里的田地和其中的洞,并田间四围所有的树木,都是按着城门口所听见的人,交给亚伯拉罕为业。”(创世记 23:16-18)
这些年来我读过这段故事十几次,但这次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请注意,当时没有律师在场,也没有签署任何法律文件。相反,这笔交易是在“城门口所有赫人面前”完成的。这些城门口的长老们作为见证人,传承着他们民族的历史。这笔交易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有文件记录,而是因为长老们亲眼见证了银子的交付与口头协议。如果土地所有权日后发生争议,只要 51% 或以上的这些长老作证,就可以确认那块地是属于亚伯拉罕的。
这段经文成了我的“橙色药丸时刻”(orange-pill moment)。我意识到,这些长老就像节点(nodes),在集体记忆中记录交易——起到了去中心化账本的作用。这个意义极其深远。我当时明白,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新趋势;它是一个现代、数字化的交换方式,正如人类四千年来一直实践的那样。虽然比特币是新的,但它运作所依据的经济原则却是古老的。
罗马人对基督教的最初反应
两千年前,一个新的现象出现,使人们感到困惑:基督教(Christianity)。写于主后约 180 年的《致丢格尼吐书》(Letter to Diognetus)揭示出这种新信仰在普通罗马公民眼中是多么奇怪。在这封信中,一位身份不详的作者回应了丢格尼吐(Diognetus)的提问。丢格尼吐很可能是一位罗马高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正在探询这个奇特且新兴的群体。作为最早的基督教护教文之一,《致丢格尼吐书》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异教罗马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看待这门新兴宗教。
“我听见你询问,他们(基督徒)彼此之间为何有如此珍贵的爱,以及为何这种宗教的类型或实践直到如今才进入世界。”⁶⁸
这句话中,《致丢格尼吐书》的作者正在回应丢格尼吐的提问,这些提问反映出在古代罗马的语境中,基督教是多么离奇。丢格尼吐对基督徒彼此之间非比寻常的爱以及他们信仰的崭新感到困惑。人们对基督教保持怀疑,正是因为它太新了——从未有人听过这种宗教,它看起来太奇怪,和过去的宗教都不一样。
你几乎可以听见丢格尼吐的疑问:“为什么基督徒只敬拜耶稣,而不是敬拜众多已有的神祇和可敬拜之物?我们罗马人自古以来就敬拜我们的神。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一个新神?他又凭什么优于我们的神呢?”作者的回应是将耶稣描述为既是新的启示,也是真理的古老本源:
“这位,就是那起初的,显得像新,却是古老的,又常在圣徒心中被重新生出。这位就是那自永恒以来存在者,如今被尊为圣子的那一位。他就是教会得丰盛、恩典扩展、圣徒增加的源头。他赐人悟性,揭示奥秘,宣告日期,因信者而喜乐,并向寻求他的人施予恩典。”⁶⁹
这位“新神”耶稣,与任何罗马神明都不一样。他是永恒的,却也曾完全地以人的身份生活在地上。他受苦、自愿受死,并从死里复活。如今,他藉着他的子民——教会——在世界中运行。他不像罗马的神只管辖某一特定领域,他统管万有。
丢格尼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基督徒展现出如此极端的爱与慷慨?他们为何拥有如此非凡的情感?在二世纪的罗马,基督徒以极为显著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对彼此和邻舍表现出不寻常的爱心,这种爱是以无私牺牲为特征的。在瘟疫流行期间,基督徒留在城市中照顾穷人和病人,常常自己也染上疾病。他们也会救下被遗弃在街头的婴儿,并将他们抚养成人。这些行为令罗马人困惑不解。
基督徒还以其“奇特的伦理观”而闻名。正如《致丢格尼吐书》的作者所描述:
“他们像其他人一样结婚,也养育儿女,但他们不杀害自己的孩子。他们共用一张餐桌,但不共用一张床。”⁷⁰
当罗马人以性放纵为特征,且实行堕胎时,基督徒却以贞洁与好客而闻名。这,再一次,是一个全然新的事物。正因这些特征,基督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些人憎恨它,有些人却爱它。尽管遭到罗马政权的残酷逼迫,基督教仍持续增长。其爱的实践吸引了那些好奇之人,而这些人最终在与基督的关系中找到了这种彻底转变的源头。
我们会变得像我们所敬拜的对象
很少有人接触比特币、深入研究之后,仍保持不变。比特币会拉长你的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并带来盼望。即使生命向你施以最沉重的打击,你仍知道自己拥有那 2100 万分之一的份额。你的储蓄是安全的,并有望随时间增长。许多人在认识比特币后描述有种属灵经历,无论是回到教会,还是重新找回人生目标。比特币会改变习惯,有时甚至会引来别人问:“你最近哪里不一样了?”
尽管比特币带来转变,我们仍必须小心,不要把它放在过高的位置。敬拜金钱的危险是真实的。在《致丢格尼吐书》的后段,作者警告偶像崇拜的危险,解释为什么基督教的上帝更卓越,并讽刺那些家中的偶像:
“这些不都是聋的吗?不都是瞎的吗?不都是没有生命的吗?不都是没有感觉的吗?不都是无法移动的吗?不都是会腐烂的吗?不都是会朽坏的吗?你称这些为神!你事奉它们!你敬拜它们!结果你变得跟它们一模一样!”⁷¹
作者恳切地唤醒丢格尼吐,强调这些所谓的神不过是无生命的物件,既无感知、也无法行动。比特币,尽管极具革命性,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样东西。我们必须谨防将比特币当作生命的中心,因为偶像崇拜会带来毁灭性的持久后果。当我们敬拜无生命之物,我们就变得像它们一样——没有生命。但当我们选择敬拜那终极的存在——神自己时,我们就会越来越像他:充满生命。
行动胜于言语
向别人解释比特币可能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我们经常依赖比喻或简短的用语,但这些最终都无法完整表达其本质。比特币常常被视为有争议的,也被广泛误解。然而,对那些了解其意义的人而言,它激发出坚定不移的忠诚。人们愿意为它慷慨辩护,甚至牺牲他们所拥有的大部分,只为拥有它。作为一个全然前所未有、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现象,这样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
在它刚出现时,基督教也遭遇了类似的反应——被普遍误解,常常遭遇敌意。然而,早期基督徒的回应极为惊人:他们以极端不同的生活方式吸引他人。古代罗马人找不到任何框架来归类这些信徒,他们不属于任何传统类别。尽管基督徒遭遇逼迫,他们的回应不是报复,而是爱,这给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终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过一种真正吸引人的极端生活?我们的生命是否已经被彻底改变,以致引发别人的好奇,让他们愿意深入了解?
对比特币持有者而言,如果我们想激发真实的好奇并吸引他人,我们必须放下那些轻蔑的“祝你穷得开心”(Have Fun Staying Poor)表情包,以耐心与理解的态度接近人。理解比特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一过程。比特币是为所有人预备的;它在设计上就是包容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钱包、购买比特币,并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运行一个节点。我们与不熟悉比特币的人互动的方式,是否体现了这种包容性?我们是在吸引人,还是在推开他们?比特币社群的行为如何影响主流社会对比特币的看法?如果我们终极目标是广泛采用,那我们的品格也必须反映这一愿望——尽管我们都做不到完美体现它。
同样地,许多人远离基督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是伪君子。对此,我们必须诚实地回应:这是事实。我们没有人能够活出基督为我们设定的标准。我们都是有缺陷的、挣扎的罪人,每天都靠着神的恩典努力成长。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正在向前迈进,越来越像基督,并逐渐减少我们的虚伪?
基督徒的生命应当自然地让他人想要了解我们背后的动力——正如早期罗马人因首批信徒的爱而被吸引一样。这意味着要在不给予回报的情况下祝福他人,要慷慨待人,要放下怒气与恶意,要活出仁慈与耐心。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要如此真实、无私,以致他人就像《致丢格尼吐书》的作者一样,被吸引来询问我们盼望的缘由,以及支撑我们的人生愿景。
那么,你要如何向别人解释一个全新的、没有参照物的事物呢?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生命来体现我们所持守之新事物的价值。作为那些已经被重价买赎、因此被呼召以忍耐和慈爱待人的基督徒,我们在一切事上都要活出爱。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 3:15)
第二十篇默想:你还归从谁呢?
乔(Joe)热爱探索,尤其喜欢探访城市中那些老旧区域。某天,他漫步至一处被遗弃的街区,无意间发现了一块荒废的地皮。出于好奇,乔决定靠近看看。
他走进那片长满野草的空地时,突然感觉脚下发出空洞的声音。他跪下来开始挖掘。令他惊讶的是,他挖出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装满了闪闪发亮的宝石、稀有硬币和其他贵重物品。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价值数百万。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发现了藏匿的宝藏!
意识到自己发现的巨大价值后,乔知道他必须迅速行动。他不愿偷取宝藏,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合法获得它。他将宝藏重新埋好,急匆匆地回家,决心要买下这块藏有宝藏的地皮。但问题是:乔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这块土地。
乔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卖掉了自己的车、电子产品,甚至包括他心爱的老唱片收藏。他挂牌出售自己的公寓,并提取了所有储蓄。他的朋友和家人对他的突然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乔始终专注于他的目标。
乔带着筹到的钱前往房地产办公室,购买了那块荒废的土地。当签约文件完成的那一刻,乔感到一阵喜悦与释然。他立刻赶回那块地,小心翼翼地将宝藏盒取出。现在,这份宝藏合法地属于他了。正因为他甘愿放弃一切来换取那块土地,乔的生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你囤得还不够狠
在比特币(Bitcoin)社群中,常常有种带着幽默意味的“你比我更疯狂”竞赛。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s)喜欢用自己为了获得更多比特币而愿意做出的极端举动互相较劲:
“我要卖掉我的自行车换比特币。”
“哦是吗?我卖的是我的车。”
“我更胜一筹——我要卖房子。”
比特币持有者那种为积累更多比特币而愿意极简生活的执着是毫不妥协的。即使面对高达 80% 的巨大跌幅,他们依然“死拿不卖”(HODL)并加仓。这种韧性体现了他们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不是盲目的信仰或虚幻的希望,而是建立在对他们所拥有之物、比特币背后原则以及其长期潜力的深入理解上。比特币持有者相信,今天投入的每一美元,未来都将拥有指数级的购买力。如果比特币的趋势像许多极致主义者(maximalists)所预测的那样发展,那么短期内卖房买币也许并不算激进。
比特币的持有者之所以能够忍受巨大的价格波动,是因为他们看重的并非投资本身,而是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安全、并可能带来自由的金融系统,其独立于那套已经破败的传统结构。然而在熊市期间,卖出的诱惑往往极其强烈。
比特币持有者想象的是一个金融体系更透明、更公平、并脱离中心控制的世界。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会经历怀疑、不确定,以及来自社会或亲友的压力,劝他们放弃立场。就像任何投资者一样,比特币持有者也容易受“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影响,这是一种行为偏误,导致投资者:
A. 太早卖出赚钱的投资,以“锁定利润”;
B. 过久持有亏损的投资,希望最终打平。
这种倾向在传统市场的“笨钱”(dumb money)投资者中非常普遍,往往导致投资回报不佳。而聪明的投资者则反其道而行:让赢家继续奔跑,避免被失败的仓位拖累。
2022 年 11 月对比特币持有者来说是一段艰难时期。价格跌回五年前的水平,使“减半周期理论”遭到质疑。2021–22 年那波微弱的牛市让许多人失望不已,因为比特币未能冲破 10 万美元。很自然,批评声随即汹涌而来。欧洲央行宣布这是“比特币的最后一搏”,预测哪怕有小幅反弹,也只是“走向无关紧要之前的最后喘息”。比特币批评者、黄金推崇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宣称:“比特币狂热已经结束。”⁷³
在那段时期维持信念确实不容易,但许多比特币持有者却选择加倍投入,最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获得了巨大回报。《比特币基本面秀》(The Bitcoin Fundamentals Show)主持人普雷斯顿·皮什(Preston Pysh)预测了市场底部,并将自己的现金储蓄转为比特币。那些跟随他行动的人,其投资获得了数倍的增长。
比特币持有者之所以能挺过“黑暗时刻”,不仅是因为他们相信比特币的基本面,更因为他们对宏观经济现实有清醒认识。他们知道央行终将恢复印钞,也知道法币(fiat)本质上注定贬值。拥有这样的认知,他们实在想不到还有比这更好的资本停放之地。他们还能归向何处?
紧抓耶稣
这种即使在最艰难时期仍然对比特币保持忠诚与信任的精神,反映了耶稣(Jesus)事工中一个极具决定性的时刻。从经济角度来看,约翰福音第六章(John 6)可谓是耶稣在门徒心中“估值暴跌”的时刻——这是一个考验他们忠诚、挑战他们是否继续跟随耶稣,或另寻希望之源的关口。
这一章的开头,耶稣的声望正高涨。大群群众跟随他,渴望听他讲道,或亲身经历他施行医治的能力:
“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
——约翰福音 6:2
耶稣因行神迹而闻名,人们对他趋之若鹜。在上一章中,约翰记述了一个瘫痪三十八年之人被医治的故事。那人原本只能在地上爬行,如今却可以站立行走,这是耶稣大能的明证。众人惊叹他的作为,纷纷想看他还能带来什么,便不断跟随他,希望得到更多。
这时,光是男人就有五千人,加上他们的妻儿,人群极为庞大。他们专注听耶稣讲道,以至于忘记了基本生活所需。众人未带干粮,回家途中甚至可能昏倒。于是,耶稣施行另一个神迹,用五个饼和两条鱼喂饱了所有人。
耶稣此时处于人气巅峰。但他并没有趁势扩大群众基础,反而独自离开了人群。他先差遣门徒坐船横渡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然后在夜里以步行水面的方式与他们会合。门徒起初以为他是鬼怪,耶稣安慰他们,并邀请彼得(Peter)也在水面上行走。当他们抵达对岸后,发现昨日那群人也绕湖走到这边继续跟来。他们惊奇地问:
“拉比,你是几时到这里来的?”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翰福音 6:26)
耶稣知道群众跟随他,是出于错误的动机。他们只想着眼前的满足,希望再次得到食物。他们见证过神迹、吃过饼与鱼,却错过了这一切的真正意义——这些神迹乃是启示耶稣身份的记号。
随后耶稣说: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
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
——约翰福音 6:27–29
耶稣在努力将他们的焦点从短暂之物转向永恒。他要他们超越对神迹的追求,看清神迹所指向的真理。他宣称他就是“永生的粮”——不是靠人努力得来的粮,而是藉着信心领受的。当人吃了这粮,灵魂将永远得饱足。
耶稣此时所讲的是真理中的真理。他教导我们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从而得着他所赐的生命。这个比喻震惊了他的听众。有人误以为他是在讲食人之事,有人干脆拒绝他的宣称。在那一刻,许多人离开了耶稣。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稣就对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
——约翰福音 6:66–67
耶稣的事工此时仿佛进入“熊市底部”。他的受欢迎程度跌至谷底。前一刻群众还在称赞他,下一刻却集体离去。这时,他最亲近的门徒必须做出选择:是随群众而去,还是继续跟随耶稣。他们的回应令人震撼:
“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
——约翰福音 6:68–69
门徒明白耶稣真正是谁,意识到他教导的独特价值,知道世上别无他处可归。他的每句话都带着生命的气息。他们不想离开,他们想要的是更多的耶稣。他们选择了“死拿不卖”(HODL)。虽然群众未能明白,门徒却知道——耶稣是神所差来的,他们在心里深处明白这点。他们之所以跟随耶稣,不是因为他能为他们做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谁。
灵魂的黑夜
我们还归从谁呢?如果你成为基督徒已有一段时日,你很可能也经历过信仰的怀疑时刻。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深深质疑自己的信仰。与神的关系——从小就是我生命的锚点——突然变得不稳,影响了我的睡眠、工作,也让我陷入抑郁。那段期间,我拿起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的《我为何相信上帝(The Reason for God)》。凯勒对信仰、科学、苦难与福音真实性的深刻论述重新点燃了我对上帝的信任。
这与许多比特币持有者在 2022 年熊市中的经历并无二致。当整个世界都告诉你该卖出时,你很可能又打开一个比特币播客、拿起另一本书,或重新阅读《看好比特币的理由(The Bullish Case for Bitcoin)》,提醒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入场。你再次学习,加深信念,决定死拿不卖,甚至加码买入。
我想象那时门徒的内心一定也极其挣扎。随着群众离去,他们必须重新审视内心,决定耶稣是否值得他们继续跟随。当他们环顾四周后,发现根本没有“第二选项”,他们别无去处。他们已经认定耶稣是谁,就再也不可能回头。
那如果我们今天还没搞清自己与耶稣的关系呢?该怎么办?答案是:回到根基。也许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耶稣是谁?”要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主动承担起寻求的责任。自己读圣经——无论是独自读、与小组读、还是在坚实的教会群体中一起读。如果你对“圣经是神的话”这一点仍有疑问,可以参考提摩太·凯勒的建议:先把它当作一部历史文本来阅读,看看它会带你走向哪里。
正如每一位比特币持有者经历“橙色药丸”时刻(orange-pill moment)的过程各不相同,每一个归信基督的故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每段旅程都深具个人性与神秘性,它们却有着共同的要素:为罪而感到扎心、转离罪恶,并将信心放在基督里——为着得蒙赦免、领受新生命,以及成为神的儿女。
正如每位比特币持有者的“橙色药丸”时刻(orange-pill moment)各具独特,每一段归信基督的经历也都是深刻而不可复制的。虽然这些旅程彼此不同,却常常包含几个共同的关键:内心因罪而被光照,愿意悔改转离旧路,并将信心全然交托给基督——为要得着赦免、重获新生命,并被领入神的家中,成为祂的儿女。
我大学时有个朋友可以说是“充满好奇的怀疑者”。他对上帝的问题问个不停,我和另一个朋友经常与他谈上好几个小时,竭尽所能说服他相信福音。我们深入探讨护教学与神学,但什么都无法真正打动他。某天,我送他一本解释基督教信仰的书,以为这或许能成为转捩点。但几天后,当我们问他是否开始阅读,他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说他不需要读了。他无法解释为何,但他说他已经决志信主。他不再需要理性证明,因为他已经亲身认识了耶稣。这就足以消除他的怀疑,他成了基督的门徒。
归根结底,亲身认识耶稣是建立坚定信念最稳固的根基。我们仍会面对疑问与挣扎,但那会完全改变我们。当你经历过圣灵所赐的平安、喜乐与爱之后,你根本不想回头。
当你拥有一个这个世界还未掌握的认知,它是极具颠覆力的。卖车卖房去买比特币,在外人看来可能不理智,但在你心中却毫无牺牲之感。因为你知道,你是在用短暂的东西换取更宝贵的永恒价值。
同样地,当基督徒为了基督或他人而付出时,外人也许会觉得他们可怜或被误导。但这样的行为对基督徒而言,根本算不上牺牲。他们不过是尽其所能地“卖掉一切”,只为得着更多的基督,因为他们无法想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事物。
正如耶稣所说: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马太福音 13:44)
第二十一篇默想:我们当怎样行?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清晨醒来,被一阵咖啡香引诱着离开床铺。你拖着步子走进浴室,用冷水拍打脸颊,在镜中瞥见自己一眼。头脑还不清醒,拖鞋在走廊中轻轻划过地板,向着咖啡机前进。但忽然间,你愣在原地,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袭来。你猛地转身,冲回浴室,凑近镜子。
奇怪,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那你为什么会突然这么不安?你耸耸肩,把这念头抛在脑后,继续你的“任务”,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温热的液体缓解了喉咙的不适,也让思绪变得清晰起来,但那股不安又回来了。哪里不对劲。你又冲回镜前,再次细细端详自己的倒影。
然而,无论你如何仔细地观察,每当你转身离开,都会发生一件奇怪的事:你记不起自己长什么样了!你开始陷入疑惑:我头发是什么颜色?眼睛呢?我怎么完全想不出自己的样子?你开车去上班,一路上心不在焉,每逢红灯都在后视镜里偷偷瞄自己一眼。到了办公室,你总忍不住溜去洗手间,反复照镜子。可无论你照多少次,只要转身离开,就会再次遗忘。
这听起来虽然荒谬,但圣经却表明,我们许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我们曾一度看得清楚,却无法在环境变化后将那份清晰保持下去。使徒雅各(James)这样描述这种现象: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雅各书 1:22–24
我们在本书的开头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我们引用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思想指出: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先认识上帝;而要认识上帝,也必须理解自己。
我们探讨了比特币的目的(purpose),如何通过其创造者的意图展现出来;又看到,神作为我们的创造者,也以相同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存在的目的。我们讨论了比特币当下所带来的影响,尽管它的全部潜力尚未完全显现——正如基督在我们生命中所带来的改变,即便最终的盼望尚未成全,但其果效已在今日彰显。
我们讲述了罪(sin)的危险,以及我们所处的财政体系之脆弱,并非只是掌权者的错,而是我们所有人都有份参与——我们都有责任(culpable)!我们谈到了那“千年监狱”的危机,以及不肯悔改、麻木不仁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一个黑暗无比的结局。
我们回顾了上帝如何回应罪:祂牺牲了唯一对祂而言真正稀缺的——祂完美的儿子,来一次性解决罪的问题。神的“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正是通过祂所付出的牺牲衡量出来的。当我们深陷无助与迷失之中时,耶稣替我们付出了“孩子替父母支付”的费用,使我们得以抵达原本命定的终点——因为只有祂拥有足够的义,才能满足神的要求。
我们认识到,救恩不是靠我们自身努力得来的,而是必须从系统之外介入(intervention from outside ourselves)。我们无法靠体制内的修补自救——我们不能在系统内部修复系统。
最后,我们探讨了我们的回应必须是信心(faith)——这种信心不仅停留在言语上,更是以行动来证明的。真正的谦卑意味着接受基督的本相,而不是将祂重新塑造成我们偏好的样子。最终,再没有人能像基督那样,再没有地方能带给我们祂所给予的。祂呼召我们以低时间偏好(low-time preference)和谦卑的姿态,降服在祂面前。
唯一剩下的问题是:现在怎么办?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切真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该产生怎样的影响?
“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哥林多前书 8:1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很容易陷入以知识为武器攻击他人的诱惑。我们都认识那种“资讯收藏家”型的人,满脑子数据和事实,时不时就展示一番,但与之相处却令人难以忍受。当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时,就会变得傲慢。即使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与品格也未必有益。但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哥林多前书 13:1
爱心能造就人。爱能帮助他人实现其潜力,也能促使我们自身成长。爱是神性本质的核心,圣经甚至说:“神就是爱”(约翰一书 4:8)。对此真理的首要回应,就是让自己被神这样地爱着。这也是为什么使徒保罗(Paul)祷告,求我们能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这爱甚至超越了人类知识的范围(参以弗所书 3:18–19)。一旦神的爱在我们心中扎根,我们就能学会爱祂,并把这爱扩展给他人。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如果你理解了本书中所呈现的“比特币视角下的福音”,它应当会改变你——不是因为我们作者写得多好,而是因为耶稣藉着福音信息改变人心。正如保罗在罗马书 1:16 所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意译:我相信福音,是因为它真的有功效。)
所以,在你读完这本书准备继续前行时,我们想列出几个我们诚挚鼓励你采纳的下一步行动。
成长的基本要素
加入志同道合的群体
许多刚刚“跌进兔子洞”的新比特币持有者(bitcoiners)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其他比特币人。他们渴望看看是否有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也许是为了自我确认,证明自己不是疯了。他们会在 X(原 Twitter)、NOSTR 上注册账号,或是寻找当地的比特币聚会,分享自己服下“橙色药丸”的故事,并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与拥有相同兴趣的人在一起,对心理状态有着强大的正面影响。它能强化自我认同、提升自尊、坚定信念,并带来“我正参与某种更大使命”的感觉。别人的热情会具有感染力。尽管“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确实存在,但与理念一致的人相处所带来的价值无法否认。况且,既然这个世界仍大多误解比特币,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处,也是一种喘息。
这也难怪圣经劝勉基督徒“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 10:25)。神希望信徒们借着彼此相聚,经历那加添力量与鼓励的属灵共同体。在信仰群体中,有一起祷告、学习圣经、敬拜与团契的机会。与那些与神有稳固关系的人在一起,会增强你的信心,在困难时期给予你支持,也为你提供探讨人生重大问题的空间。
一个好的教会会定期讲解和研读圣经。如果你已经是个“比特币播客重度听众”,不妨拓展内容,开始聆听讲道信息,加深你对上帝的认识。参与一个查经小组,与他人一同成长。坐在本地牧师的教导之下。重点是:你不是被造来独自走这条路的——你是为群体而设计的。
每日向神祷告
祷告是有能力的。你永远无法预料,当你向神祈祷时,祂会如何回应。我曾在 X 上认识一位姐妹,她说她认识基督的旅程开始于她发现比特币。她分享说,一切始于她出声感谢神赐下比特币,接着她第一次与神展开持续的对话。那场由感恩开始的简单谈话,如今发展为她与神之间不断成长的关系。
以神正在聆听的心态来祷告(因为祂确实在听),是可以转变生命的。祷告不只是表达思想,它能帮助我们释放焦虑、卸下心灵重担。彼得前书 5:7 鼓励我们说:“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
请思想这点:那位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神,竟然关心你;那位拥有天上地下所有权柄的神,竟然真的在乎你的安危。祂还应许回应我们的祷告。雅各书 4:2 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这意味着:通过向神求,我们竟然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若我们明知如此却选择不祷告,那简直是愚蠢。
祷告不仅能开启你的心灵,使你与神的价值观对齐,它甚至有可能影响现实本身。我们鼓励你尝试祷告。如果你从未祷告过,只要像神就在你面前一样开口说话就好——无论出声还是在心里。
如果你不知道从哪开始,可以打开《诗篇》,看看过去神的子民是如何祷告的。那是一段人们向神祈求并记录祷告的悠久历史。你可以边读边跟着那些话一起向神祈祷。神在听。看看祂如何回应你。
每日阅读与研习圣经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希伯来书 4:12
圣经能刺穿我们伪装的外壳。神使用祂的话语直指人心,激励、纠正并鼓励我们行义。就像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一样,我们与神之间也需要双向沟通。我们需要听祂想对我们说什么,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祂的话语进到我们里面。
然而,单单聆听神的话是不够的。正如我们前面所探讨的,信心若没有行为是死的。我们必须聆听神的话语,并顺服地去行。要相信神会藉着圣灵赐下力量,使你能去做当做的事——哪怕那很艰难。比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导我们要以爱代替恨(马太福音 5:43–48)。耶稣对怀恨在心的人发出严厉的劝戒,要我们以爱回应仇敌。求神帮助你拔除内心的恨意,并藉着为他人祷告一步步迈向爱。倚靠圣灵的帮助,连爱仇敌你也能做到。
圣经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它庞大,由 66 卷书组成,约 40 位作者,写作跨度达 1500 年。听完整部圣经的有声读物需时约 75 小时。因为篇幅巨大,许多人会选择使用圣经阅读计划。最常见的是每天读几章,一年读完全本。我们鼓励你找一个阅读计划,或干脆就从任何地方开始读!圣经是一本合辑,不必照顺序读。你可以先从《约翰福音》开始,了解耶稣是谁,然后再回到《创世记》,看看一切如何开始。哪怕每天只花十五分钟读圣经,也能带来巨大改变。有规律地读圣经,是维持与神健康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传扬这信息!
我还没遇过哪个比特币人不喜欢谈论比特币的。你或许见过那个 meme:一个男人站在派对角落,手拿酒杯,所有人都在跳舞,而他脑中想着:“他们不知道我正在投资比特币。”成为比特币人有时会令人感到孤独。我们在解释比特币时被打断、被无视的经历大概都有过。我们想分享,却常常因为害怕别人反应而闭口不谈。
当我们对某件事满腔热忱时,自然会想要传扬出去。对耶稣也一样。若他改变了你,你会想把祂介绍给别人。当然,恐惧会阻碍我们——害怕答不上问题、怕被认为咄咄逼人,或者担心别人怎么想。但事实是,你无法预测别人的反应,而你的故事却值得被听见。会有人愿意听你分享,而这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命。
那么,你现在在哪个阶段?或许你读到本书的最后,心中仍有疑问。学习是一个过程。采取我们所列出的步骤,将帮助你继续这段旅程。作为作者,我们祷告你能亲身经历基督所带来的盼望。
比特币福音
或者,或许你早已“全仓”。你认识耶稣,爱祂,并已在践行这些属灵操练。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们鼓励你:继续前行!坚持参与本地教会、祷告、研读神的话语,并向他人分享耶稣。你甚至可以考虑将这本书推荐给某位比特币朋友。随着你不断认识神的良善,也将这份认识带给他人,使他们也能认识祂。
“弟兄们,我们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
——帖撒罗尼迦前书 4:1
为什么要向比特币人传福音?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如果比特币的基本论点最终成真,那么比特币人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因此,向这个群体(你很可能也是其中一员)传讲福音,至关重要。联合国大会前主席查尔斯·马利克(Charles Malik)曾说:
“大学是撬动世界的杠杆,比任何手段更有效。改变大学,就改变世界。”⁷⁴
自马利克时代以来,世界早已改变。如今的改变力量早已不再专属于大学毕业生,它属于那些有技术头脑的辍学生、具创新力的超级程序员,以及那些真正理解金钱本质并善于使用它的人。如今,比特币人已然是“撬动世界的杠杆”。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这些比特币人,必须拥有一个坚定的道德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必须扎根于永不改变的圣经真理,而非文化潮流或国家机器的操控。
如果这本书只是关于比特币,我们可能会呼吁你“Get off zero”——意思是,哪怕只投入你财富的一小部分,也要开始拥有那份不可贬值的资产。但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比特币。它是关于耶稣的,我们想邀请你“Get off zero”——在你与基督的关系上跨出第一步。祷告、打开圣经阅读、问问你那位信主的朋友为何相信耶稣,或是尝试去一间稳固教导圣经的教会待几周。无论你采取哪一步,迈出去,靠近祂。
唯一的出路是采取行动。别像那照镜子却转身就忘的人。相反,采取下一个步骤——哪怕只是本书中的一个小原则,也应用在你生命中。作为一个比特币人,你已预见未来的图景,我们也一同探索了你被呼召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使命已经清晰:
活出一个因福音大能而被改变的比特币人样式,天天在基督的形象中成长,并因着神在你身上所成就的,向人宣扬祂的伟大。勇敢地拥抱这条道路吧,因为即便最微小的行动,若扎根于爱与真理之中,也能产生永恒的涟漪,改变生命、影响社群,乃至于转化列国。
关于作者
丹尼尔·舍曼(Daniel Sherman)目前在加拿大的“Power to Change”服事,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属灵道路上迈出追随耶稣的下一步。他拥有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数学与统计学学士学位,以及“Heritage 神学院”(Heritage Seminary)神学研究硕士学位。丹尼尔同时是非营利组织“Bitcoin is Better”的董事会成员,该组织致力于教育中产阶级了解比特币。他也是“Thank God For Bitcoin”的朋友。
J.M. 布希(J.M. Bush)是“TGFB Media”的创办人兼执行董事,该机构旨在帮助基督徒理解并使用比特币,为荣耀神并造福世人。他是一位丈夫和四个孩子的父亲,热爱写作与播客创作。他在 economicsofglory.substack.com 上写博客,也是“Thank God For Bitcoin”播客的主持人,并参与撰写了《Thank God For Bitcoin》一书。
推荐资源
关于比特币的书籍
《Thank God for Bitcoin》
作者:J.M. Bush、Jimmy Song、Robert Breedlove、Gabe Higgins、Derek Waltchack、Julia Tourianski、Lyle Pratt 和 George Mekhail
本书将比特币视为个人主权、金融自由,以及抵御集中控制的一种工具,作者们探讨了它如何与基督教的管家责任(stewardship)和社会公义(social justice)原则相契合。
《Broken Money》
作者:Lyn Alden
本书剖析现代法币(fiat currencies)所面临的挑战,追溯其历史背景,并为投资者提供应对货币不稳定与通胀贬值风险的策略建议。
《The Bitcoin Standard》
作者:Saifedean Ammous
作者将比特币视为一种回归“健全货币原则”(sound money principles)的工具,与历史上的金本位体系相呼应,批判法币系统因通胀与央行控制而产生的问题,并主张比特币具备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潜力。
《Bitcoin is Better》
作者:Daniel Hershberger
本书强调比特币作为一种透明且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数字货币,如何通过保值劳动成果,挑战通胀体系,并赋予工薪阶层金融主权(financial sovereignty)。
关于基督信仰的书籍
《Mere Christianity》(返璞归真)
作者:C.S. Lewis
这本神学与哲学作品系统性阐述基督信仰的核心原则,主张基督教提供一个理性而有条理的世界观,强调道德、上帝的存在以及信仰的本质,适合所有寻求真理的人阅读。
《The Reason for God》(我为何相信上帝)
作者:Tim Keller(提摩太·凯勒)
本书回应人们对基督信仰的常见疑虑,提出逻辑清晰的论证,解释信仰在当代多元社会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内容涵盖神的存在、苦难的问题,以及为何信仰仍然重要。
尾注
1. Alex Diaz, “Powerball Winner Cursed by £300million Jackpot-Family Deaths, Addiction and Bankruptcy,” The Sun, September 27, 2023, https://www.thesun.co.uk/news/22902626/powerball-winner-cursed-by-300million-family-deaths-addiction.
2. Sophie Jane Evans, “I Wish I Had Torn Up My Winning Lottery Ticket-It’s Brought Nothing but Bad Luck,” The Sun,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the-sun.com/news/7874832/lottery-winner-wishes-torn-up-ticket-bad-luck/.
3. Alex Diaz, “Powerball Winner Cursed by £300million Jackpot -Family Deaths, Addiction and Bankruptcy,” The Sun, September 27, 2023,https://www.thesun.co.uk/news/22902626/powerball-winner-cursed-by-300million-family-deaths-addiction.
4. Roy Mavila, “Bitcoin: “There Is No Second Best’ – Michael Saylor,” Medium, August 22, 2021, https://medium.com/roymavila/bitcoin-there-is-no-second-best-michael-saylor-e56a68f474b8.
5. “Answering a Call Within a Call,” EIVTN, accessed October 8, 2024, https://www.ewtn.com/catholicism/library/answering-a-call-within-a-call-5687.
6. Francis Campbell,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of Giving Until it Hurts,” The Catholic Register, accessed October 8, 2024, https://www.catholicregister.org/opinion/guest-columnists/item/33748-francis-campbell-rising-to-the-challenge-of-giving-until-it-hurts.
7. Kalyeena Makortoff, “Bank of England Confirms Pension Funds Almost Collapsed Amid Market Meltdown,” The Guardian, October 6, 2022,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2/oct/06/bank-of-england-confirms-pension-funds-almost-collapsed-amid-market-meltdown.
8. Inflation Tool, “Mexican Peso Inflation Calculator,” accessed December 3, 2024, https://www.inflationtool.com/mexican-peso.
9.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onsumer Prices Up 9.1 Percent Over the Year Ended June 2022, Largest Increase in 40 Years,” The Economics Daily, July 15, 2022, https://www.bls.gov/opub/ted/2022/consumer-prices-up-9-1-percent-over the year-ended-june-2022 largest increase-in-40 years.bum.
10. Satoshi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October 31, 2008,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11. “How Was the American Dream Impacted by the Housing Market Collapse of 2008?” Investopedia, accessed October 8, 2024,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62515/how-was-american-dream-impacted-housing-market-collapse-2008.asp.
12. “Prolonged Recession Pushes More People into Poverty,”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accessed October 8, 2024, https://www.epi.org/news/prolonged-recession-pushes-more-people-into-poverty/.
13. “Bitcoin Is the Apex Property of the Human Race, Says MicroStrategy’s Michael Saylor – Here’s Why,” The Daily Hodl, accessed October 8, 2024, https://dailyhodl.com/2021/10/25/bitcoin-is-the-apex-property-of-the-human-race-says-microstrategys-michael-saylor-heres-why/.
14. The Lindy effect states that the longer something has persisted, the longer its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s likely to be, suggesting that the survival of an idea, technology, or practice over time indicates its increasing robustness and potential longevity.
15. C.S. Lewis, The Weight of Glory (New York: HarperOne, 2001), 45.
16. D.L.. Moody, The Life of Dwight L. Moody, edited by William R. Moody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900).
17. Tim Keller, The Reason for God: Belief in an Age of Skepticism,” page 64.
18. Lewis, C. S.. The Complete Works of C. S. Lewis: Fantasy Classics, Science Fiction Novels, Religious Studies, Poetry, Speeches & Autobiography: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Letters, Mere Christianity, Miracles… (p. 1030), e-artnow. Kindle Edition.
19. Michael Grahn, Danske Bank’s chief economist, quoted in “Beyoncé Blamed for Surprise Rise in Inflation in Sweden,” Sky News, June 14, 2023, https://news.alky.com/story/beyonce-blamed-for-surprise-ne in inflation in sweden-129026842-дель-Michael%20Grahn2020Danake%20Bank 20 chief.the%20overall 20tise%20of 209.725.
20. John C. Williams, “Monetary Policy, Money, and Infl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July 30, 2012, https://www.ftbsf.org/news-and-media/speeches/williams speeches/2012/07/williams-monetary-policy-money inflation/# funrefl.
21. US Inflation Rate, Truflation, accessed October 16, 2024, https://truflation.com/marketplace/us-inflation-rate.
22. F. A. Hayek, interview, Gold and Liberty, YouTube video, 1:17, posted by “The Gold Standard Institute,” January 1,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lidtaUCzs.
23. “China using Al-powered facial recognition to fine jaywalkers via text,” The Independent, March 29,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china-police-facial-recognition-technology-ai-jaywalkers-fines-text-wechat-weibo-cctv-a8279531.html
24. “WeChat Users by Country 2024,”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Accessed October 17,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untry-rankings/wechat-users-by-country
25. Abubakar Nur Khalil, “Nigerian Election and Naira Crisis Is Fueling Bitcoin Adoption,” Forbes, March 1, 2023, https://www.forbes.com/sites/abubakarnurkhalil/2023/03/01/nige rian-election-and-naira-crisis-is-fueling-bitcoin-adoption/.
26. “Share of Cryptocurrency Owners in Selected Countries Worldwide,” Statista, accessed November 25,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forecasts/1452605/share-of-cryptocurrency-owners-in-selected-countries-worldwide.
27. “High-Tech Dystopia Coming: Will You Survive?,” You Tube, Uploaded by Bitcoin University, January 26, 2022, Accessed October 17,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lienq5Ifs
28. Peter Thiel, preface to The Sovereign Individual: How to Survive and Thrive During the Collapse of the Welfare State by James Dale Davidson and Lord William Rees-Mogg (1997).
29. C.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 (New York: HarperOne, 2001), 58.
30. Sheena S. Iyengar and Mark R. Lepper, “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79, No. 6 (2000): 995-1006.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Available at: https://faculty.washington.edu/jdb/345/345%20Articles/Iyengar%2 0%26%20Lepper%20(2000).pdf
31. Brooks, D. (2019). 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Random House.
32. Vitalik Buterin Explains Why He Transitioned Ethereum to Proof of Stake (9/15/22)” Reddit,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reddit.com/r/ethereum/comments/xesn0p/watch vit alik buterin explains why he/
33. Maria Popova, “L.A. Paul on the ‘Vampire Problem’ and What It Actually Means to Live a Full Life,” The Marginalian, September 13, 2017.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marginalian.org/2017/09/13/transformative-experience-vampire-problem/
34. Timothy Keller, “The Freedom of the Christian,” Gospel in Life,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Available at: https://gospelinlife.com/sermon/the-freedom-of-the-christian/
35. Maria Popova, “L.A. Paul on the ‘Vampire Problem’ and What It Actually Means to Live a Full Life,” The Marginalian, September 13, 2017. 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marginalian.org/2017/09/13/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vampire-problem/
36. Jeff Booth, post on X (formerly Twitter), August 24, 2022. Accessed October 20, 2024. Available at: https://x.com/JeffBooth/status/1562279589417730048
37. “Infinite cash cheat code activated On video: Neel Kashkari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Facebook Watch, Uploaded by G. A. R. Capital, March 23, 2020, Accessed October 20,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54673648910689
38. Timothy Keller, “Power to Change,” Gospel in Life Podcast, Accessed October 20, 2024. Available at: https://podcast.gospelinlife.com/e/power-to-change/
39. A Generation Passionate for God’s Holiness John Piper Passion OneDay 2003″ Youtube Video, posted by “Desiring God,” October 23,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GAiQWrogk
40. “Robert Breedlove: Philosophy of Bitcoin from First Principles | Lese Fridman Podcast #176” YouTube video, posted by “Lex Fridman,” April 17, 2021.
41. How Much Gold Has Been Mined?” World Gold Council,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www.gold.org/goldhub/data/how-much-gold.
42. “Marathon’s Bitcoin Mining to Heat Town in Finland,” Coin Telegraph, June 2024,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marathon-btc-mining heating-town-finland.
43. “Median House Prices in Canada,”Statista,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604228/median-house-prices-canada/.
44. “Median Annual Earnings in Canada by Province,” Statista,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464120/median-annual-earnings-in-canada-by-province/.
45. Randy Alcorn, The Treasure Principle (Multnomah Publishers, 2001), 59.
46. Ayn Rand,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New York: Signet, 1964), 80.
47. Ayn Rand,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New York: Signet, 1964), 44.
48. Desiring God, “Ayn Rand’s Tragic Trajectory,” Desiring God, accessed November 22, 2024,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ayn-rands-tragic-trajectory.
49. Satoshi Nakamoto, Economics, Nakamoto Institute,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satoshi.nakamotoinstitute.org/quotes/economics/.
50. “Is Bitcoin a Viable Payment Method?,” Tech Monitor,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www.techmonitor.ai/digital-economy/bitcoin-payment-crypto-crash-proof-of-work.
51. “Case Study: FIX and Sam Bankman-Fried,” Seven Pillars Institute, accessed October 23, 2024 https://sevenpillarsinstitute.org/case study-ftx-and-sam-bankman-fried/.
52. “Sam Bankman-Fried Sentenced to 25 Years in Prison,” CNN, March 28, 2024.https://www.cnn.com/business/live-news/sam-bankman fried-sentencing-03-28-24/index.html.
53. Rick Warren, The Purpose Driven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02), 148.
54. André Agassi, Open: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0), 243.
55. Freddie Mercury, quoted in Lesley-Ann Jones, Mercury: An Intimate Biography of Freddie Mercury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11), 286.
56. J.R.R. Tolkien,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55), Book VI, Chapter 4, “The Field of Cormallen.”
57. C.S. Lewis, The Last Battl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56), 228.
58. “Oil Reserves by Country,” Worldometer, accessed November 25, 2024,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oil/oil-reserves-by-country/.
59.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accessed November 25, 2024, https://hdr.undp.org/data-center/human-development-index#/indicies/HDI.
60. Joseph Shaw, Pulpit Under the Sky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55), 132.
61. Milton Friedman, Money Mischief: Episodes in Monetary Histor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2), 193.
62. David Smith, “Government Out of Control w/ David Smith, Luke Gromen, Mark Moss and Guy Swann,” YouTube video, posted by Bitcoin Magazine, July 29, 20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db57Gv30Q
63. Loren Cunningham, The Book That Transforms Nations: The Power of the Bible to Change Any Country (Seattle: YWAM Publishing, 2007), 111-142.
64. Samuel Adams, quoted in William V. Wells, The Life and Public Services of Samuel Adams, Volume 1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865), 154.
65. Joseph Shaw, Pulpit Under the Sky: A Life of Hans Nielsen Hauge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55), 196,
66. Arkash Nalawade, “Bitcoin Has Already Won,” Roche Grup, September 4, 2021 https://rochegrup.com/2021/09/04/bitcoin has-already-won/.
67. Hugh Son, “Those Who Do Their Homework End Up Investing in Bitcoin: Scaramucci,” CNBC, October 25, 2021, https://www.cnbc.com/2021/10/25/those-who-do-their-homework-end-up-investing-in-bitcoin-scaramucci.html.
68. Paul Pavao, “Letter to Diognetus,” Christian History for Everyman, accessed October 30, 2024, https://www.christian-history.org/letter-to-diognetus.html.
69. Paul Pavao, “Letter to Diognetus,” Christian History for Everyman, accessed October 30, 2024, https://www.christian-history.org/letter-to-diognetus.html.
70. Paul Pavao, “Letter to Diognetus,” Christian History for Everyman, accessed October 30, 2024, https://www.christian-history.org/letter-to-diognetus.html.
71. Paul Pavao, “Letter to Diognetus,” Christian History for Everyman, accessed October 30, 2024, https://www.christian-history.org/letter-to-diognetus.html.
72. European Central Bank, “Bitcoin’s Last Stand,” ECB Blog,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blog/date/2022/html/ecb.blog22 1130-5301eecd19.en.html.
73. Peter Schiff, X (formerly Twitter), November 20, 2022, https://x.com/PeterSchiff/status/1594478380044673024.
74. Charles Malik, “The university is a clear-cut fulcrum with which to move the world. More potently than by any other means, change the university, and you change the world,” as cited by Ratio Christi, Malik Academic Fellowship, https://prof.ratiochristi.org/malik-academic-fellowship/.
封 底
《比特币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Bitcoin)为两个看似遥远的世界——比特币与基督信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揭示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并挑战我们对金钱、人生目的与信仰的传统观念。
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丹尼尔(Daniel)与乔丹(Jordan)带领你进入 21 篇默想,探讨比特币背后的原则与耶稣福音之间的深刻类比。每一篇默想都邀请你思考,比特币的特性——如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透明性(transparency)与稀缺性(scarcity)——如何为你提供一个理解永恒基督信仰真理的视角,以及那份更大、更持久的产业。
无论你是比特币人、基督徒,或只是出于好奇,这趟旅程都将鼓励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比特币与基督信仰,并思考那个终极的问题:
“比特币与基督信仰都是规模庞大的社会运动。正因如此,它们回应了一种需求——也许参与其中的人原本并未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需要。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脉络下显出它的价值。基督徒可以藉着比特币更深认识基督信仰,比特币人也可以藉着基督信仰更深理解比特币。”
—— 吉米·宋(Jimmy Song)
第 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活水得勝教會 Living Water Victory Church » 比特币福音二十一篇沈思(丹尼尔·舍曼(Daniel Sherman) J.M. 布希(J.M. Bush)